来源时间为:2026-12-06
各县市区教育局,各市直学校:
《株洲市“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已经市委、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株洲市教育局
2021年12月6日
(此件主动公开)
株洲市“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为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市,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湖南省教育现代化2035》《株洲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国家、省、市系列教育事业发展政策精神,立足株洲教育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十三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教育系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圆满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全市教育水平得到系统提升,教育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教育事业整体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基础目标对照表
类别
2015年基础值
2020年规划值
2020年实际值
指标属性
学前教育
学前三年毛入园率(%)
80%
90%
94.66%
预期性
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巩固率(%)
98
99%
99.23%
约束性
高中阶段教育
高中阶段教育毛
入学率(%)
95
98
98
预期性
高等教育
在校生(万人)
8.48
10
11.29
预期性
其中:研究生(万人)
0.14
0.2
0.22
预期性
终身教育
劳动年龄人口
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0.6
11.06
11.06
约束性
(一)党的领导全面加强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学校、进课堂、进头脑,教育引导广大师生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建立了市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专题议教等制度,率先在全省实行县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年度述职制度。成立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健全和夯实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推动解决了一批重点难点问题。全市中小学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实现全覆盖,基层党组织全部达到“五化”建设合格标准。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打造“活力党建、快乐党建、品牌党建”,把党建工作融入办学治校全过程。
(二)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保教保育质量、公办园和普惠园在园幼儿占比不断提升,学前教育蓬勃发展。义务教育率先在全省迈入基本均衡发展行列,所有县市区全部通过教育强县验收。民办教育分类管理,对校外培训机构实施黑白名单动态管理。我市成功承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职校改革真抓实干获得省政府奖励。9所职业院校入职教科技园办学,3所职业院校入选国家“双高计划”,5所职业院校立项建设省卓越高职院校。株洲海事职业学校成为全省首家国家级船员教育和培训中心,株洲人工智能职业技术学校成为全省首个人工智能中职学校。湖南工业大学纳入湖南省一本批次招生,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恢复办学。
(三)办学条件持续改善五年共投入76亿用于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市实验学校、市特殊教育学校、市幼儿师范学校、市工业学校、南方中学等5所新校建成投入使用,完成市一中活动中心、市三中学生宿舍、市八中艺体楼的新建,局直属学校校容校貌大为改观。各县市区27所新校建成开学。完成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822所。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全面改薄”项目379个。新建农村学校教师周转房4200套。在全省率先实现义务教育大班额和高中大班额全面“清零”。株洲职教科技园基本建成,湖南工业大学醴陵陶瓷学院建成招生。建成“株教云”,中小学宽带网络“校校通”,乡村学校优质资源“班班通”,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水平全省领先。
(四)教育质量不断提升全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稳步提升,均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学考合格率、高考本科录取率不断攀升,稳居全省前列,所有高中学校完成新课改学校转型。普职融通、中职阳光招生、中职学业水平测试和改革创新引领全省,培养了65个职教大师,组建了26个职教“大师工作室”和39个“名师工作室”。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国学、体育、科技、艺术等素质教育和特色办学成果丰硕,创建全国文明校园4所,创建了综合实践、美术、足球等一批国家级、省级特色教育示范学校和基地。“六礼三仪”“垃圾不落地”、心理健康教育等经验获教育部表扬推介。成立株洲市青少年交响乐团,打造了“咱们教育有力量”艺术展演等教育品牌。成功举办全省“戏曲进校园”成果展示与交流活动。
(五)师资保障不断加强不断提升教师待遇,全面实现教师收入水平的政策要求。全市教师队伍从2015年的45580人增加至2020年51370人,培养公费定向师范生2468人,全市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达到99.96%、99.77%、98.69%。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比例达60%。实施教师素养提升“十百千万”工程,在全省率先出台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十三五”期间,培养培训教师20万人次,评选市级学科带头人600人次,建成“四名工作室”20个,特级教师工作站29个,学科基地18个,义务教育学科基地21个,名优特教师驻乡村(薄弱)学校工作室11个。11名教师荣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市特殊教育学校、市工业学校、炎陵县水口镇学校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实施特岗计划和银龄讲学计划,城镇优秀校长教师向乡村流动7281人。认真学习推广泸溪经验,乡村教学点教师“八个一”基本到位,乡村教育增添新活力。加大人才引进政府支持,为各大高校引进更多*,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
(六)教育治理成效显著实施从严治教,局直属单位巡察全覆盖,中小学学生食堂、校外培训机构、教辅材料和教师编制等专项整治动真碰硬,教育生态不断优化。规范各类“进校园”活动,让校园回归教育教学主责和主业。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实现全覆盖,教育督导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督学聘任机制、督导保障机制和问责机制不断完善。压实安全管理主体责任,城区和城镇的安防建设实现四个100%,学校重大责任实现“零事故”目标,全市“三考”平稳有序。
(七)教育获得感不断增强实施义务教育招生改革,城区义务教育招生全面推行免试就近入学,公办民办学校同步招生、阳光招生,学生就学机会更加公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享受同城待遇,城区(含县城)“零门槛”接纳近10万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读。全面落实国家、省、市教育扶贫政策,全市共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81.5万人次,发放资助金6.1亿元,实现全覆盖。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失学辍学“动态清零”。深化“送教上门、医教结合”等特殊教育模式,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8.6%。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惠及学生32.5万人次。创新开展“1+X”校内课后服务,化解“三点半难题”,得到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专刊推介,被教育部评为全国典型,是全国三个地级市之一。深化“放管服”改革,落实“互联网+政务服务”,45个事项实现“一件事一次办”。
“十三五”期间,我市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有的地方教育经费投入仍有欠账,政府为主、全社会共同分担的教育投入机制还不健全。公办幼儿园园位供给滞后,园位建设任务繁重;“入公办园难,入民办园贵”仍一定程度存在。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区域间、城乡间、校际间发展不平衡,优质教育资源供需矛盾依然突出。“城镇挤、乡村空”,城镇教育规划用地不能满足新形势下人口增长需求,乡村教育仍是教育发展的薄弱环节。教育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普通高中特色不明显,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强,高等教育资源短缺,教育个性化供给不足;教师队伍的整体素养仍需提升,城乡、学科、年龄、性别结构尚待优化;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不同程度存在,全面育人理念还不够深入,教育评价改革任重道远;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功效还有待加强;有效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体系制度尚不完善。
二、发展环境“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全国教育大会上均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并在湖南考察时提出了“三高四新”战略定位,为我市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总方向。国家先后印发的学校体育、美育、教育评价改革、劳动教育、教育督导、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负担等系列政策文件,将立德树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要求提到了新高度。株洲向北可共建长江经济带、向东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向南承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向西密切成渝双城经济圈协作,又同时享受比照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有利政策,还有长株潭一体化、湘赣边开放合作等区域战略深入实施,以及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中国(湖南)自由贸易实验区等国省战略叠加为我市教育事业发展带来了新格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生物技术发展引发全球性深刻产业变革。“十四五”时期,我市党代会确定以“培育制造名城、建设幸福株洲”为统领,以“聚焦、裂变、创新、升级、品牌”为工作思路,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新指引。面对新的发展机遇,我市必须进一步发挥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纵深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着力破解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提高教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文章来源于:http://zhongxue.ljyz.com.cn 中学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