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时间为:2022-10-01
交汇点讯自8月20日离家前往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第十一轮海安宁蒗支教团的20位老师已在这座高原小城工作了一个多月。“考虑到疫情,国庆长假全体海安老师都留在宁蒗。”支教团领队、宁蒗民族中学副校长陶长江9月27日告诉记者。
源于一个“木材换人才”的美丽约定,从1988年至今,海安先后派出228名教师、310人次到宁蒗支援当地教育事业,累计已为宁蒗培养初中和高中毕业生2万多名,输送大学生和中专生1万多名。这持续30多年的支教接力,改变了山区孩子们的命运,为当地实现整体脱贫和快速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撑。
携手书写这一东西部教育帮扶传奇的,有宁蒗、海安两地的党委政府,还有一批批来宁蒗教书育人的海安老师。他们从黄海之滨奔赴彩云之南,克服远离家乡、高原气候、语言障碍等各种困难,守在滇西小城的三尺讲台上,硬是把这个高考常被“剃光头”的地方变成当地的教育强县。在民族中学连续毕业的四届“海安班”学生中,有4人考取清华北大,一半以上被复旦、同济、武汉大学等名校录取,一本达线率超过95%。支教教师群体也被授予江苏“时代楷模”、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等称号。
陶长江已是连续第二轮去支教并担任领队。7月中旬,他带领第十轮支教团圆满完成3年任务回到家乡,仅一个月后,他又接过第十一轮支教的“接力棒”,再次率团奔赴滇西高原。他说:“上一轮支教期间,跟宁蒗的师生们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他们希望我来、需要我来。想到自己再过3年就退休了,能在宁蒗这里画个美好的句号,很值!”
正在宁蒗二中支教的生物老师刘爱荣也是第二次去,2016年至2019年间,他曾作为第九轮支教团成员在民族中学工作过。
谈起阔别3年后再赴宁蒗的感受,刘爱荣的语气中有掩不住的喜悦:“真是翻天覆地的变化!2019年我离开时,宁蒗二中这一片还是荒地,现在已是楼房林立,县城面积比以前扩大了几倍。到学生家去家访,原来的泥巴路已变成水泥路,去年宁蒗还开通了第一条高速公路,交通条件大为改善。很多学生的家长选择外出打工,他们观念变了,不像以前满足于守着几亩山地过日子。”
宁蒗二中是一所新学校,年轻教师多,海安老师们“传帮带”的任务很重。51岁的刘爱荣每周除了要给两个班学生授课外,还要用两个半天的时间,参加高一和高二年级的教研活动,与当地教师一起听课、评课、备课。9月26日,他还应宁蒗教育局之邀,给全县教师做了关于“如何有效备课”的讲座。
山区的孩子学习特别刻苦,每晚十点半自习结束后,总会有几个学生继续留在教室里用功。班主任刘爱荣也陪着他们直到深夜,他告诉记者:“我对孩子们承诺,你们在教室学到什么时候,我就陪你们到什么时候。”
为宁蒗人民造福,为海安人民争光。海安老师的奉献,为宁蒗建设最美彝乡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宁蒗县委书记张伟说,宁蒗的未来在教育,宁蒗的教育更离不开海安的支持。
统筹王晓映刘玉琴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刘玉琴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文章来源于:http://zhongxue.ljyz.com.cn 中学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