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乡村学生进城,乡村学校渐成“空巢”,这里却吸引了众多城市学生下乡就读;很多乡村老师挤破脑壳进城,这里的老师却不离不弃……
湖南耒阳石准中学为遏制乡村教育衰落、平衡城乡教育发展,提供了思考空间。
▲石准中学升旗现场。本报记者王婧嫱摄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段羡菊黄海波
尽管连教育机关领导都想把子女送来就读,但石准中学——这所湖南耒阳乡下初中,仍被质疑只会搞应试教育。校长蒋平很不服气,在一次教育会议上反击说:“我们只是遵循了乡村教育规律”。
◆耒阳乡村第一名校
像很多地方一样,耒阳很多乡村中学生源流失。而石准中学的生源,2016年达到699人,其中近300名是耒阳城区或外乡的学生,都是慕名转学而来。甚至有当地教育机关的领导,都想把子女送来就读
从耒阳市区出发往东南方向,沿着蜿蜒曲折的公路,穿过不时被重卡扬起的黑色煤尘。颠簸一小时后,终于“摸到”了嵌在山坳中的石准中学。
走进大门,首先是一组让家长心动的数字:该校考入湖南省重点高中的学生,从2009年的51人上升至2015年的112人。数字上方,盘着一条向上延伸的傲人曲线。
112人,意味着石准中学2015年重点高中录取率达到50%。同年,该校毕业会考成绩在衡阳地区400多所乡村中学中排名第一。即使竞争对手扩大至所有中学,也能挤进前20。
“你一只脚踏进石准中学,另一只脚就踏进了重点高中。”蒋平“骄傲”地解读这些数字,脸上挂着显而易见的愉悦。
46岁的蒋校长个头不高,走路摇摆但步伐轻快。他极少待在办公室,习惯不停地在校园里巡查。他在这里整整待了25年。
初三学生正在进行队列训练,看到歪歪斜斜的身影,蒋平大吼一声,“前后左右都看齐”,一下子吓到了学生,队伍更加杂乱。校长自己也被逗乐,眯着眼轻柔地看着他们。
超高的升学率,为石准中学赢得“耒阳乡村第一名校”的美誉,同时也带来一些奇事,比如城里学生“逆流”下乡。
像很多地方一样,耒阳很多乡村中学生源流失。《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走访过当地两个乡村初中,现在人数都在400名左右,而高峰期曾有上千名学生。部分乡村中学只剩下100来名学生,濒临倒闭。石准中学的生源却是逆向增长,2016年达到699人,其中近300名是耒阳城区或外乡的学生,都是慕名转学而来。甚至有当地教育机关的领导,都想把子女送过来就读。
谈吐大方的初二学生谢虹来自耒阳城区,除了洗澡不太方便,她基本适应了乡村学校的生活。她还说这两年成熟了很多,比如喜欢的偶像从TFboy变成了张杰。前段时间她手臂受伤,休养了好几周,学习成绩受到影响,“好烦”。
小学毕业没有考上理想的城区中学,父亲谢来成——耒阳城区一名包工头,带她到石准中学的理由是,“管得很严,学风很好”。
初二的柳敢(化名),上个学期还在城区上学。对比之下,他更喜欢这所乡下中学,因为“班上的同学上课时不吃东西、不睡觉、不讲话”。
班主任老师文军听家长说柳敢以前经常上网玩游戏,转到石准中学后,“表现可以”。由于寄宿生实行封闭式管理,且禁用手机,从周一到周五,柳敢不会再为网游分神。
“是爸爸建议我转来的,城里民办学校每学期花费近1万元。到这里来读书,花钱少多了。”柳敢的同学王康(化名),之前在耒阳城区的一所湖南名校的耒阳分校上学。父亲是出租车司机,母亲在文具厂上班。
“每年招生季,原来是我被逼得关机,现在石准中学的蒋校长也学会关机了。于是有些家长又把电话打到我这里来。”耒阳市教育局局长欧阳华耕幽默地说,“蒋平才是耒阳最牛校长。”
为了进入石准中学,有人选择“曲线救国”。石准完小和石准中学相隔一片田野,毕业生对口直升石准中学。于是很多家长早早地把孩子送到这所小学,导致这里生源爆满。
课间操音乐响起,石准完小672名小学生就迅速挤入唯一的一个篮球场。伸展运动时,一只只小手甚至“绞”在了一起。这是校长陈小春的心病,“尤其是下雨天,走廊护栏上,密密麻麻趴满了孩子”。
但石准完小的生源数量还在持续增长,其中20%来自“计划外”。为此,今年六年级被迫新开一个班。
家长“陪读”大多发生在城市,如今在远离城区的石准村居然也变得非常普遍。村民闲置的农房也摇身一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学区房”。“你看学校周边的农居,基本上没有一间空房子。”陈小春指着校外一排房子说。
◆“解码”石准中学
石准中学20年来没搞过重点班,所有学生平行编班,把中等生带好,带动后进生进步;注重农村学生成长发育特点,初一形成学习习惯,初二紧跟学生思想,初三全面发力
即使经过几轮“左冲右突”,办学条件有所改善,但仅从外观看,“耒阳乡村第一名校”着实简陋。
化学老师尹云瑶刚到石准中学时,全校仅有几个水龙头可用。后来学校花钱请人打井,但由于附近煤矿采煤导致地下水位下降,钻头打到72米才沾到水。可是没有几天,水又没了,校长只好叫人接着往下打。
教工宿舍也比较紧张,这位来自株洲茶陵县的外地女教师,在潮湿的一楼住了很长一段时间。她指着脸上的痘痕说,“湿气太重,现在都没好”。
事实上,直到去年新宿舍楼建成,寄宿学生才彻底告别打地铺的日子,改睡铁架子焊成的上下铺。每间宿舍16张床,并排连在一起。
学校至今没有标准运动场。两个篮球场,一根单杠,一条200米长的黄泥跑道,就是全部的体育设施。不久前学校举行运动会,跳高项目就在水泥地上举行,跳杆旁边铺床海绵垫子,外加几块海绵板子作防护。其中一个篮球场,因为太靠近山脚,夏天晚上禁止学生进入,怕被下山的毒蛇咬伤。
课间休息时,精力旺盛的学生纷纷聚到单杠底下比试。围观的学生,一边啃着辣条,一边大声起哄……放眼望去,没有一个小胖墩。
简陋的办学条件,傲人的办学成绩——不少同行带着问号过来参观,希望破解“石准现象”。
“大部分人乘兴而来败兴而归。”石准中学副校长张世能描述参观者最后的心情,“要说秘诀,恐怕校长本人就是秘诀。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
教育局局长欧阳华耕在分析“石准现象”时说,这个学校在教改、管理等方面并无特别之处,靠的就是教师敬业、班子团结,此外还有很好的办学传承。
乡村老师流向城市,成为乡村教学质量下降、驱动乡村学生进城的导火索。耒阳近年来招考了许多老师到城区工作,不少乡村老师视为千载难逢的进城机会。而在石准中学,曾经连续两年无人报名。
教师34名,平均年龄37岁,其中3名高级教师——他们是蒋校长的命根子。为留住这支平均月薪三千多元的队伍,蒋平想了很多办法。
他推行民主化管理,教师通过教代会参与学校事务。教师宿舍安装空调的问题,在今年教代会上再次提出,他表态说,“空调不是梦,明年一定装”。
考虑到农村老师课时量大、家庭负担较多,他对撰写教学论文、课题研究不作硬性规定;成立教师家庭保障小组,协助教师办理婚事、丧事;他还设立教职工年度教育教学奖,使他们意识到,只有保持石准中学的办学水准,才会有尊严……
很多教师本身就是从石准中学毕业,部分还是蒋平的学生。值得一提的是,1968年建校至今,石准中学每个班级按顺序编号,从未间断。蒋平29班,数学老师文军52班,语文老师刘立峰98班……在这些走上讲台的学生眼中,蒋校长,还有前几任校长,都是兢兢业业任劳任怨。
学校领导不空降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这个中学的副职干部从优秀教师中产生,校长都是从本校产生。这既让年轻老师看到希望,也让良好的校风学风得到传承。
“当校长12年,优点是责任心强,在民主管理、身先士卒、经费管理上做得还可以。缺点是理论水平不高、思维不够敏捷。”蒋平这样评价自己,他认为稳定师资队伍最重要的还是尊重和激励老师。
尽管连教育系统都有不少职工把子女送来,这所乡村中学的成绩还是招来“不同看法”,被认为“只会搞应试教育这一套”。面对质疑,“理论水平不高”的蒋校长,在一次教育会议扯开嗓门说,“我们只遵循乡村教育规律”。
石准中学20年来没搞过重点班,所有学生平行编班,把中等生带好,带动后进生进步;注重农村学生成长发育特点,初一形成学习习惯,初二紧跟学生思想,初三全面发力。
“农村孩子,到了初二最容易叛逆,也最容易学坏,所以有一点苗头,老师就要‘死缠烂打’。”蒋平说。
前不久,学校举行了田径运动会和演讲比赛,爱好体育的柳敢参加了三级跳远、仰卧起坐两个项目的比赛,虽然没拿到名次,但柳敢很开心,因为他原来的学校没有举办过运动会。
石准中学的校园活动,一年四季不断。很多学校到了初三,就把音乐、体育课砍掉了,而石准中学照常开课。蒋平语气坚定:“就是明天毕业考试,今天有音乐、体育课,继续上。”
◆留守教师和留守儿童
石准中学三分之二学生的家长都在外地打工。学校开家长会,家长只来了一半,而这一半的家长里面,绝大部分都是爷爷奶奶
耒阳是湖南省最大的县级市,曾凭借煤炭经济进入湖南县域经济第一方阵。当地一位离任的领导说,“如果没有煤炭,就没有耒阳的今天。如果只有煤炭,就没有耒阳的明天。”
石准中学所在的三都镇,是耒阳的煤炭重镇,贡献了三分之一的产能,也吸引周边一批劳动力就业。但多数青壮年还是南下打工。三都镇党委书记匡凌云给了一组数据,目前全镇外出务工人数接近1.8万人。
石准中学90后语文老师刘立峰写了一部十万字的现实题材小说《南下》。他本想靠出版这本书赚点钱,但出版社希望自费出版,这让月薪2500元的语文老师傻了眼。大学同学结婚,他刚刚向学校一位女老师借了1000元。
“说起来不好意思,还向女同事借钱。”他有些不安地坐着,不停地搓着手。
除了没钱,他也没有时间找对象。他负责两个班的语文教学,160多名学生,一学期8篇大作文8篇小作文,加上每次考试作文,以及部分学生的日记。“一学期我
文章来源于:http://zhongxue.ljyz.com.cn 中学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