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时间为:2022-08-19
(一)南门八角亭(团特支成立)
八角亭原称观澜亭,据史料记载,该亭始建于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建造者是嘉应州(今梅州)知州王者辅,在当时由于陆路交通不便,州的上级官员到嘉应州多从水路来到南门上岸,本州官员在“观澜亭”候迎,故又名“接官亭”。
1925年,广东革命政府东征军两次抵梅后,八角亭为新学生社办事处和中共梅县党团活动的地方,成为当时革命活动中心。1926年春夏期间,中共梅县特别支部遵照《中共广东区委关于两校年龄分化问题的决定》,按照年龄,把一部分20岁以下的中共党员转为共青团员,成立共产主义青年团梅县特别支部,陈劲军任书记。团特支成立后,以梅县东山中学学生为核心,分别组织梅县各区乡及寻邬、武平、兴宁、五华、蕉岭、平远、紫金等县的“旅梅学生同乡会”,从中发展共青团组织,先后建立29个共青团支部,团员400余人。
1926年秋,共青团广东区委组织部长黄居仁、委员谢蔚然到梅县,召开梅县地方第一次团代表大会,大会出席代表50余人,成立共青团梅县地方委员会(简称团地委),辖梅县、兴宁、五华、蕉岭、平远、寻邬、武平等地团组织。谢蔚然任书记。9月,谢蔚然调广东区委工作,由陈劲军任书记。11月,团地委在梅县召开第二次代表会,出席代表67人。陈劲军代表团地委传达同年10月广东省团代会精神并作工作报告。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前夕,梅县政治形势紧张,梅县团组织与上级失去联系。4月中旬,中共梅县部委和共青团梅县地委举行联席会议,决定党团联合组成梅县武装斗争委员会,统一领导梅城及下辖各县的武装暴动。5月12日,梅县以100多名党团员和青年工人组成的武装队伍,举行梅县历史上有名的“五·一二”暴动,夺取梅县县城。13日,成立梅县人民政府。后因国民党政府派军队到梅镇压,党团组织转移到农村,梅县人民政府宣告结束。
(二)安定书室(为团的重建做前期筹备工作)
安定书室是一座面积仅有100多平方米的单门独院平房。它是革命老红军干部、全国政协第一、二、五、六届委员、著名的华侨教育家胡一声同志以及许多革命老前辈在梅县念书时的暂住地。
“五·一二”武装暴动后,梅县党团组织及其武装力量在兵力占优势的反动武装进攻下,主动撤到山区,与区委的联系一度中断。1927年7月,中共广东区委派梅属巡视员曾衡(原名曾品清)回梅县整顿团组织,并组建共青团梅县县委,曾衡兼任团县委书记。曾衡是中山大学的学生,与当时以教书为名隐蔽在梅南中学活动的胡一声是同学。经胡一声介绍,曾衡住进了胡氏族人专为本族学子在梅城学习的驻地安定书室。
为了更好地开展恢复团委的工作,曾衡将安定书室作为团县委筹备机关,与几个秘密筹备团县委的工作人员经常在这里接头。也许来往安定书室的青年人较多,加之因曾衡参与东山中学、学艺中学复校斗争活动而暴露,1927年11月28日,设在梅城的共青团梅县县委机关被国民党反动政府破坏,曾衡及工作人员温士奇、陈循昌等被捕,安定书室被封闭,史称安定书室事件。
安定书室事件的发生,使当时尚处起步阶段的梅县党团组织遭受损失,共青团梅县地方组织的恢复工作被迫停止。此后,安定书室一度曾被国民党反动派以“共产党逆产”罪名封闭占用,旋被华侨和开明人士交涉赎回。后凭着它优越的地理位置、周遭进步的人文环境等原因,依然作为中共广东工农革命军东路第十团的对外联络点。
(三)九龙嶂下安和尾
1927年11月28日,共青团梅县县委筹备机关安定书室被国民党破获,曾衡(中山大学学生,团省委梅属巡视员)及工作人员温士奇和陈循昌均被捕,共青团梅县地方组织的恢复工作被迫停止。
1928年2月,陈劲军奉省委指示恢复团县委,并任书记,下辖23个支部,团员200多人,杨维玉任组织部长,古柏任宣传部长。团县委地址设在九龙嶂下的安和尾(现水车镇安美村卜屋角五组2号),并在梅南中学设立联络站。
共青团梅县县委成立后,培养和输送许多进步青年参加共产党,工作开展得十分活跃,成了党组织得力助手。共青团与党组织保持着密切联系,保持着高昂革命斗志,肩负起繁重的斗争任务。
1928年4月肖文岳、陈甦赤枪杀王之伦事件发生,引起党内的极大不满。团县委在梅南召开会议,反对县委的军事投机。4月底扎田事件发生后,时任团县委书记陈劲军等不得不离开梅县。团梅县地方组织再次处于瘫痪状态。
1930年夏,团县委书记卢伟良调东江特委工作。不久,团县委又遭国民党破坏,团县委委员钟新煌、叶加伟牺牲。同年7月,东江特委派叶家骥到梅改组团县委,取消团县委机构,成立“行动委员会”。
1931年,中共梅县委员会与中共丰顺县委员会合并为中共丰梅县委,团的组织也随之合并为丰梅县委,李豪任书记。是年上半年,梅丰边开展反“Ab团”运动,数百名党团员、干部、群众被错杀。同年冬,李豪杀害中共丰梅县委书记黄炎后投靠国民党,团县委机构也随之消失。直至1949年11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梅县工作委员会(简称团县工委)建立,在时任团县工委书记李理章的领导下,梅县附属各大区重新建立基层团委,共青团重建工作逐渐步入正轨。
1953年5月,团县工委召开青年团梅县第一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梅县委员会,肖继光任书记。团县工委改称为团县委。
1956年8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改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梅县委员会改称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梅县委员会(简称团县委),沿用至今。
(四)作庐(梅县最早团组织书记陈启昌故居)
作庐建于1941年,是陈启昌故居。1942年陈启昌奉党组织指示将邹韬奋等人接到作庐秘密转移,故又称为“邹韬奋同志避难所”。陈启昌,梅县早期中共党员及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人之一,梅县地方支部吸收的第一个党员。研究陈启昌先进事迹及其故居作庐,对开展梅县革命传统教育,研究地方革命斗争史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2016年6月,作庐入选第四批梅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陈启昌与一批进步同学在东中组织“学生救国运动团”,开展反帝反封建的宣传活动,演剧筹款,支援上海和省港罢工。
1925年11月,广东国民革命军第二次东征来梅,建立和发展中共梅县地方党组织。12月初,陈启昌由东征军第二纵队宣传队总队长洪剑雄和广东省新学生社特派员张维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梅县特别支部组织干事。次年春夏间,改任共青团梅县特别支部书记。不久,共青团梅县地方委员会成立,陈启昌任组织部长,专门负责共青团工作,在梅县、丰顺、五华、蕉岭、江西寻邬、福建武平等地发展团组织。
1927年“四·一二”政变发生后,国民党反动当局到处捕杀共产党员、共青团员,镇压各地工农运动。在中共梅县部委领导下,梅县成立武装斗争委员会,准备举行武装暴动,陈启昌任“斗委”武装组织部长,负责组织工人纠察队、农军交通队、侦察队。5月12日武装暴动成功,成立梅县人民政府。7天后因受国民党政府军的镇压,党团组织被迫撤离梅城,陈启昌奉党组织之命,与古柏、李仁华、杨雪如去武汉找党中央。是年7月与杨雪如等回到梅县,准备以九龙嶂为根据地,举行暴动。
1928年2月,陈启昌任共青团梅县县委书记。4月,因设在城北扎田的中共梅县临时办事处遭国民党破坏,杨广存等人被捕,党团员名册被抄,陈启昌只得离梅去新加坡。他在侨居地与夏衍、胡一声等人取得联系,继续进行革命活动,与张平、廖经天合办《摩登周报》。
1941年日本法西斯侵占香港后,大肆搜捕抗日分子、民主人士。中共中央对此极为关注,陈启昌受党组织安排,掩护文化名人邹韬奋、柳亚子、陈汝棠等从香港安全转移到内地,秘密把邹韬奋安置在梅县畲江江头村“作庐”自己家中,待机转移。营救转移工作自1941年底起,历时近一年,先后营救民主人士及其家属共约800人,被营救者全部平安脱险、无一意外。这场秘密营救抗日分子及民主人士的壮举,堪称中国革命史的奇迹。
抗战胜利后,陈启昌被国民党当局通缉,他出走香港。在港与乔冠华、夏衍等一起筹集港币10万元,购买药品,支援解放区。
建国初,陈启昌任兴梅专署财经委员会委员兼财政科长,后任梅城镇镇长,1952年夏调华南农垦总局任计划处处长,60年代中期调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工作。陈启昌同志,为中国共产党、共青团的革命及建设事业作出突出贡献,鞠躬尽瘁,于1969年4月病逝,终年61岁。
实践主题二:党领导的青年运动——学抗会与青抗会(梅县东山中学)
1937年1月,梅县在党组织的策动和影响下,首先在雁洋南福村成立梅县抗日救国会。9月,中共梅县工委在松口举办爱国民众团体骨干训练班和防空训练班,并组织了松口防空救护团。秋,由刘清如、张嘉陵、谢健弘等30余位梅县留日学生发起成立梅县留日同学抗敌后援会。
由于该会负责人多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中共党员,有较好的社会影响和较强的活动能力,因而对梅县的抗日救亡运动推动极大。随后,各类抗日民众团体如雨后春笋般相继成立,会员达数十万人。同年11月,由中共梅县工委组织策动的全梅学生救亡联席会议在梅城召开,成立了梅县中等学校学生抗敌同志会(简称学抗会),会员包括全县30余间中学、中等学校学生1万余人,大会选举东山中学中共党员张明生为理事会主席。从此,梅县学生运动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得到迅速发展,对梅州地区乃至闽西南的学生爱国运动起着良好的影响推动作用。
据时任理事会主席张明生自述,学抗会的章程规定,学抗会领导机构设主席1人,理事13人组成理事会,其中有3人为常务理事,每学期改选一次。
在当时的梅县地区,各县都有不少学生在梅县各中等学校学习,梅县学抗会的一切活动,很快地便推动影响到邻近各县。学抗会非常注意主动做好团结各校和各县同学的工作,在学抗会的常务理事和理事中,各学校和各县至少都有一位同学,于是各校、各县同学均团结在抗日救亡的旗帜下,同心协力,共同完成工作。
学抗会成立后,一直在党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领导机构中的党员骨干组成一个党团,由梅县中心县委直接领导,每周均开会讨论学抗会的重要工作,同时在学抗会领导下成立了梅东工作团,负责领导和推动松口、隆文、松源各中学的学生抗日救亡运动。中心县委领导人李碧山、梁集祥等经常亲临指导。中共闽粤赣边省委领导人方方一直非常关怀重视学抗会的活动,并经常作重要的指示。
同时组织上也很重视在各学校发展学生党员,先后在梅县各中等学校成立了党支部或党小组,各校党组织都在梅县学生总支部领导下进行工作。为了加强对党员的培养教育,各校党组织曾多次举办党员学习班,梅县中心县委领导人经常前往学习班为学生党员授课。由于经常接受党的教育,学生党员队伍的素质较好,在学抗会和各学校的抗日救亡运动中都起到重要的骨干作用。
学抗会出版的会刊《学生岗位》,由龚迟光主编,杨华卿、卢华泽、巫耀宗等先后任编辑。该会刊不仅发行于县内各学校,还散发至邻近各县。梅州中学出版的《学生前哨》、东山中学出版的《学生阵地》
文章来源于:http://zhongxue.ljyz.com.cn 中学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