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根到底,一切教学的目的是想让孩子们对外边的世界有更多认知。”张小威说,要尽自己的努力,让孩子们对自己的家乡、自己的国家更有信心。
记者观察
让一种精神默默扎根成长
走进保定学院大门,迎面一座“回信石”分外醒目。
2014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代表回信,勉励青年人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这封回信镌刻在“回信石”上,成为每一位学生“开学第一课”的学习内容。
在保定学院,学习和传承西部支教的事迹和精神是每一个学生的“必修课”。
在学校校史馆、西部支教展馆,墙上的一幅幅照片诉说着支教教师的经历,有艰辛跋涉,更有收获和喜悦。这些故事激励着一批批新生,在他们心中种下一颗种子,又在之后的学习生活中默默扎根成长。
在学校的花园中,在道路两侧的展板上,关于西部支教事迹的宣传无处不在。
每次有西部支教的校友回来作报告,学校的报告厅总是坐满了人。在一场场动情的讲述中,“到西部去”的理想信念开始在学生心中萌芽。这次去且末的11名毕业生,无一不受此影响。
支教精神的传承,也渗透在专业知识学习中。
地理和旅游相关专业的学生,对且末这个新疆小城有深刻印象。因为任课老师提到新疆,一定会提到且末,讲这里的地理人文、风土人情,讲保定学院与且末的故事。
历史学专业毕业生翟少鹏在历史课上,第一次深入了解了且末。历史老师告诉他们,“且末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这里是丝绸之路的南道重镇,也是‘玉石之路’的发祥地……”从此,且末的人文历史深深吸引了翟少鹏。
潜移默化的精神传承,深深影响了学生们的行为选择。
从2000年以来,保定学院有近400名毕业生奔赴新疆、西藏、青海等地。
今年3月,且末县教科局来保定学院招聘,消息传到各班时,学生们展现出很大热情,报名非常踊跃,甚至还有很多专业不符的同学,向且末方面询问是否有其他途径参加招聘。这些,都传递出学生们去西部支教的强烈愿望。
这是激情昂扬的青春,也是奋斗无悔的人生。
离开保定学院去且末之际,物理学专业毕业生刘校辰还在设想:下一次回母校是什么时候。下次回来,他希望能给学弟学妹们好好讲讲他在且末的故事。
“以前我是听故事的人,未来,想把自己的支教故事讲给别人听。”刘校辰说。
文/本报记者魏雨
文章来源于:http://zhongxue.ljyz.com.cn 中学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