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时间为:2020-10-23
原标题:河南省新乡市第一中学讲好一中故事传承红色文化
“巍巍太行,铸就我坚强的脊梁;牧野大地,孕育我宽广的胸膛。熠熠名师,春风化雨育栋梁;莘莘学子,读书励志图自强。悠悠岁月,传承文明历沧桑;灿烂明天,喜迎朝阳创辉煌。博学善思,畅游知识的海洋;志存高远,让青春拥抱理想……”这首名为《拥抱理想》的校歌,抒发了河南省新乡市第一中学(以下简称“新乡市一中”)全体师生的心声。
实现学校内涵式发展的核心是提高质量,特别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全国教育大会则指出,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养综合能力,培养创新思维。
2020年是新乡市一中建校80周年。建校以来,新乡市一中始终以教书育人为己任,坚持为国家培育栋梁之材。特别是近年来,学校着眼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长远发展,打造特色精神文化,构建实力课堂文化,创建多彩课程文化的发展路径,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帮助每一个学生走向成功。
重在传承彰显独特文化底蕴
新乡市一中是一所底蕴深厚的学校。学校1940年创建于太行山革命老区,原名豫北联合中学、太行公立第五联合中学。建校之初,面对一无校舍、二无设备、三无现成教材的境况,驻村的庙堂成为了校部、班队部,师生们住在农民腾出的空房里,睡的是地铺,冬天没有火炉,靠挤在一起保暖。教学条件同样艰苦,课堂开设在树荫下和打谷场,没有凳子就坐背包,后来有了马扎,马扎就成了听课、开会、吃饭等一切活动的唯一坐具。1949年从太行山走下来,接收省立新乡中学,上世纪50年代初师生还保留着大型集会上每人一个小马扎的传统,成为当时一道独特的风景。
战争年代,学校师生一手拿枪一手拿笔,既要学习,又要参加反扫荡、支援前线、土改等。校址也几经迁徙,1949年迁至新乡解放路,当年年底搬至文庙(现中共红旗区委所在地),1951年搬迁现址。学校白手起家,师生们经常参加建校劳动,教师们出钱买树苗、栽树,当年的树苗如今已经长成参天大树。
上世纪90年代,学校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实行校长负责制以及教学模式、管理模式、校内分配模式等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并创办了少儿班。
进入新世纪,在市委、市政府部门的支持下,新乡市一中先后建设了南校区和东校区,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近年来,学校坚持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转变,以“两迎一创”(迎“少儿班30周年庆典”“一中80周年校庆”,创“全国文明校园”)为契机,对校园全面升级改造,打造精品校园,厚植文化内涵,相继建设了近知山、师恩园、诗经园、振业园、蕴玉园、榴园、磊园、乐府园等“一山七园”和少儿部发展馆、气象站、校史博物馆、图书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育田数理探索馆、廉政文化长廊、箜篌美育基地等校园景观和科技、美育、廉政示范基地,提升学校品位,涵养师生品性,将学校发展愿景转化为全体师生的发展自信、发展自觉、文化认同,内化为全体师生的强大精神驱动力和行为导向力。
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新乡市一中确立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一训三风”,即“求知、求真、求健、求美”的校训,“尊师爱生,以人为本,诚信严谨,博学创新”的校风,“诲人以诚,致学以博,授人以真,育人以德”的教风,以及“博学善思,学以致用,求实创新,全面发展”的学风。
新乡市一中时刻坚守肩负的使命和担当,不忘初心,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传承爱党爱国爱校传统,弘扬和践行学校的红色文化、创业文化、创新文化和优秀历史,一中精神浸润着一代又一代一中学子。办学治校中,学校坚持以教育为中心,以质量为重心,办好百姓家门口的学校,把优秀学子留在新乡接受优质教育,让他们在父母身边安静成长,这正是学校为改善民生作出的重要贡献之一。2020年教师节,新乡市一中被新乡市授予新乡市市长教育质量奖“学校质量奖”。沉甸甸的荣誉是对一中高质量教育的充分肯定。
潜移默化推动学校人才辈出
学校的形象主要体现在教师的形象上,进而体现在学生的言行举止上。在整理校史的过程中,大家讨论起新乡市一中教师的形象,有几句话很能表达——勤奋质朴,敬业爱生,至善至美。为了不影响学生学习,新乡市一中教师表现出高度的敬业爱生精神,班主任深夜送生病的住校生就医,关爱特殊家庭的孩子,不歧视学习相对困难的学生,带病坚持工作。青年教师结婚很少请假,父母生病住院、自己生病住院也总想方设法尽量减少对学生课程的影响……老教师做好表率,青年教师更是做好传承,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在师生中口口相传,历久弥新。
历任校长坚持并不断发扬勤奋质朴的校风,用自己的传承和坚守,精心培育并维护着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历届学校领导在接续传承中,成就了新乡市一中今天的校风,进一步彰显了“求知、求真、求健、求美”的校训。
进入一中校门,品学兼优为本;迈出校门一步,身系一中荣辱。这是一中历届学子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学校的教育是多方面的,爱国、责任、安全、文明、礼仪、感恩等教育逐步深入,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他们毕业进入大学后积极进取,学校每年都会收到高校发来的一中学生获得各种奖励的喜报。走上工作岗位的校友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在各个岗位上建功立业。自建校以来,从新乡市一中走出了众多优秀学子:武警部队黄金指挥部首任政委齐锐新,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振业,国家射击队总教练赵国瑞,矿产开采与通风知名专家时裕谦,新中国经济法奠基人刘文华,河南济源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玉田,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实验物理中心主任娄辛丑,少将侯固、刘树海、陈金健,知名音乐制作人宋柯……他们是一中学子的优秀代表,体现着一中的学校形象和卓越的教育成果。
突出特色擎起超常教育大旗
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教育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在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适应国家新形势战略发展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
改革开放初期,时代对教育提出了“多出人才、快出人才”的要求。1985年,全国创办少年班的高等院校达到13所,随之国内一些中学开始创办少年预备班,为少年班提供生源。新乡市一中从1989年开始,在全省率先擎起了超常教育的大旗,当年招生一个班,对智力水平超出常态、非智力因素良好的儿童施以有针对性的教育,成为国内较早开展超常教育实验的中学之一。在具体实践中,学校坚持科技性和人文性并举,逐渐形成了“打牢基础、开发潜能、张扬个性、全面发展”的办学特色,为怀揣成才梦的超常少儿提供了优质的教育环境。
在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新乡市一中深刻地认识到,创新能力是每个人所具有的自然属性与内在潜能,超常教育不是精英教育,也不是贵族教育,而是帮助学生实现充分发展的教育。秉承勇于创新的精神、敢于坚守的情怀和为国培育英才的追求,新乡市一中少儿班立足于多样化课程体系和个别化学习,实施“分层教学”“差异化教学”,使教学与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个性需求相匹配,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自己发展的教育”。
栉风沐雨砥砺前行再谱华章
对学校而言,即便教学质量、升学率再高,如果没有“颜值”,没有第一眼的眼缘,那么,造访者的好感度就要打折扣。学校的“颜值”可以体现在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整洁干净;第二层次,文化气息;第三层次,美学体验;第四层次,课程化。
教育无小事,处处是课程,时时皆教育。在教学管理上,新乡市一中强调抓细节、抓习惯、抓现在,提出要持之以恒强化学校校风、教风、学风,逐步出台学期整顿计划,在不断传承和创新中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学校领导班子会深入各个教研组听评课。校史上还清楚地记载着当时的情景:政治组、史地组——吴书记;理化生组——沈校长;语文、外语组——郜主任;数学组——张恒铎;体育组——阎世纯,要求领导每周至少要听三节课,教师每周至少要听两节课。这一传统,学校坚持至今。学校的老教师颜景崧1950年从辅仁大学毕业后来到新乡市一中教数学课,去年已90岁高龄的他重回母校,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老师一定要备好课”。学校推行“一课一研”,将其固定为一项基本制度,并提出要不断强化备课制度,每周行政办公会上都要汇报听课情况,有很多领导都是超额完成听课工作,大家不再把听课当作一项工作,而是已经内化为一种行动自觉,体现着一代代一中人对教育细节的坚守。
…………
新乡市一中的书桌是非常干净的,书籍的高度被限制在10厘米以内;学生离校前打扫干净卫生,维护好设施,将干净整洁的校舍留给下一届学生……校风是历史的总结、现实的体现、未来的守望,优秀的校风是一代代一中人传承、坚守、发展起来的。在新乡市一中这个安静的校园里,始终不变的是非常简单的人际关系、风清气正的风气、团结拼搏的斗志。
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新乡市一中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优良校风、名师风范、学生风貌、校友业绩、办学成果交相辉映,形成了“爱党爱国、艰苦创业、纪律严明、治学严谨、团结和谐、永争第一”的优良传统。学校是河南省首批重点高中、全国模范单位、全国先进单位,近年又先后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文明校园”“全国中小学体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五四红旗团委”“河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河南省综合创新高中”“河南省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示范性学校”等上百项荣誉称号。
岁月峥嵘志满酬,继往开来竞风流。着眼未来,新乡市一中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朝着“保持河南前列,创建一流全国名校”的奋斗目标继续迈进。
(王伟王新伟)(王伟王新伟)
文章来源于:http://zhongxue.ljyz.com.cn 中学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