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位置: 中学网 > 天台县 > 正文

浙江日报

日期:2023/6/25 13:51:06 浏览:

百年沧桑,世纪风雨。从天台中学堂到天台中学校,从天台县立初级中学到天台中学,寻根历史,纵观现实,靠什么垒积起百年老校的基石?天台中学百年积淀,哪些是她与众不同的地方,哪些是她值得永远弘扬的精神?

百年天台中学一座正走向世界的现代化学校

——写在浙江省天台中学建校一百周年之际

本报记者洪卫本报通讯员丁必裕百年沧桑,世纪风雨。从天台中学堂到天台中学校,从天台县立初级中学到天台中学,寻根历史,纵观现实,靠什么垒积起百年老校的基石?天台中学百年积淀,哪些是她与众不同的地方,哪些是她值得永远弘扬的精神?

百年天台中学

一座正走向世界的现代化学校

——写在浙江省天台中学建校一百周年之际

本报记者洪卫本报通讯员丁必裕

百年历史的“长画卷”:

中学堂中学校县立中学天台中学

天台中学源远流长。有着百年校史的这所名校,见证了中国近代教育、现代教育和当代教育的发展历程。

早在清晚期,热心桑梓的进士金文田弃官兴学,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创建了天台中学堂。1912年,改校名为天台中学校。1922年,改校名为天台县立初级中学校。1926年,首次兼招女生。次年,建立党团组织,成立学生会。1929年,成立校务委员会,制订《天台中学校章》。1935年,附设有简易师范科。1939年,正式增办高中部,改校名为天台县立中学。1943年,学生增至1100余人。从学校创办到天台城解放的44年中,学校四易校名,15次更易校长,校址几经变迁。

1949年天台解放,县人民政府接办天台中学,实行校务委员会制。1953年,改校名为浙江省天台中学,为省属中学。1954年,私立育青中学高中部并入。1981年,学校被定为省80所重点中学之一。1985年高考,天台中学学生获浙江省高考文科第一、第二名;此后5年内,有35人次在全国性学科竞赛中获奖,学校相继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先进集体”等。

1991年,天台中学与天台二中合并。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学校推行了思想品德量化考核,实行教育教学质量化动态评价,全面推进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使教学质量稳步提高。1997年,被省教委命名为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1998年以来,学校自筹资金7000多万元,用于添置教学设备及校园改造,校园面积从原来的85亩扩大到200亩,建筑面积从1.8万平方米增加到5.8万平方米。每个教室建成多媒体教室,校园计算机网络、闭路电视系统,保证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位于天台城关东北的天台中学,现有60个高中班,3085名学生,230名教职工。1998年以来,获得省文明单位、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省曙光计划示范学校等省级荣誉20多项。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校无法满足新形势下的教育需求,为此县里决定在始丰新城建设新校区。2003年11月,天台中学始丰新城校区开工。总投资1.6亿元,占地面积365亩,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的花园式学校,已经矗立在我们面前,并将于今年10月初完成搬迁,这为天台中学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天台中学这座百年学府,将迎来一个崭新的纪元。

100年薪火相递,跨世纪文明传承。回望历史,天台中学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人才。据不完全统计,有80多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00多人获博士学位,副教授以上3000多人。3万余名历届校友中,涌现了大批各行各业的精英和有用之才,他们中有“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数学家、教育家陈荩民,抗日名将陈克非,现代著名文学家许杰、王以仁,科学院院士洪孟民,企业家陈立钻、邱建生……

走过100年的风雨历程,一代代的天中人,响应时代的召唤,在坎坷中砥砺意志,在拼搏中发展壮大,书写了辉煌壮丽的篇章,熔铸成团结奋进、求实创新的时代校魂。

管理改革的“三字经”:

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

天台中学校长郑志湖告诉我们:“在学校管理改革中,天台中学着重念好管理改革的‘三字经’:科学化、民主化和规范化。”天台中学坚持“以人为本、以法治校”的管理理念,确立了“树科学管理模式,走内涵发展道路”的思路,构建了“和谐有序、民主科学”的办学管理模式。

管理科学化,关键是建立起一个符合现代教育发展的科学的评价体系。对教育教学质量、教师学生和多个团队开展注重过程与发展的评价,是天台中学实行管理科学化改革的重要内容。目前,天台中学申报并立项了国家级课题《新课程背景下普通高中教学质量评价的研究》,开展全校性的研究。坚持“发展性”、“开放性”、“过程性”原则,构建和实施了教师的发展性评价和注重过程与发展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全面实施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单元学习过程性评价、研究性学习评价、学业水平发展性评价、教师发展性评价和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班级的发展性评价等。以师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突出了评价主体多元化和评价信息多源化,开展自评、他评和互评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使评价真正成为教师、管理者、学生、社会共同参与的交流活动,促进师生的最优发展。

天台中学构建的评价体系,是新形势下学校管理的新机制。在这个评价机制的激励下,学校确定教师与学生发展的总体目标,教师和学生则确定自己个体的奋斗目标。这个评价体系的科学性首先体现在注重过程,以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因此,对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教师,设立不同的评价指标,要求教师和学生在原有水平上有较大的提高幅度。同时,对不同学科也提出了不同的评价标准。科学性还体现在评价的综合性上,改变了旧评价系统中只注重教学成绩的倾向。

管理民主化的关键是8个字:“民主管理,以人为本”。在天台中学,学校的所有重大事项均实行自下而上的民主管理形式,在学校领导班子根据教职工意见草拟初稿后,均先交教职工讨论,然后再由领导班子定下初步方案,最后均经教职工代表大会通过,才开始实施。因此,教职工成为了学校办学的主人,极大地增强了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在平时,经常性地开展教学情况问卷调查、教学满意度调查、学生测评老师等,反映学生的呼声和心声。同时,年级组的学校工作建议、教研组的教学改进意见、工会的学校管理提案等,均实施了由下而上的民主监督,较好地促进师生的自主发展。

规范化管理的关键同样是8个字:“制度约束,条块管理”。学校修正完善了《学校管理规范》,对每个岗位都制定了岗位职责,并对每个岗位工作量和工作标准进行细化,实行层层分工负责目标管理。建立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形成了“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人人要负责,事事有人负责”的管理网络。同时,积极进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构建分线分层的管理模式,变原先校长-处室-年级组-教师的这种宝塔式的单线管理模式为双线的扁平式管理模式:让处室与年级组并列,以年级组为行政组,抓好教学一线的工作;而处室同时做好校长室的参谋、协调、监督和服务工作。在此基础上,形成并逐步完善了“校长负责制”、“部门主任责任制”、“年级组责任制”三个层面的管理体制。通过定岗、定责、定人,分级负责,促进学校的高效管理。完善校内结构工资制,体现多劳多得和优质优酬的分配制度,强化竞争意识和质量意识,使教师树立起新的教育观和价值观。

教师队伍的“方程式”:

重师德强业务引外脑出名师

根深才能叶茂,本固方能枝荣。天台中学围绕学习型学校的建设目标,坚持学校的发展首先必须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理念,以师德师风为核心,围绕“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主题,扎实开展群体师德创优竞赛和先进教研组、先进备课组评比活动。建设一支师德与业务并行、严谨高效、务实进取的教师队伍,以继承并发扬“敬业爱生、善导创新”的教风。

天台中学积极推进“名师优教”工程,努力培育学科带头人,着力构建学科梯队。通过目标引领,加强名师培养对象的评选,积极鼓励教师建立自己的教育思想,支持教师进行教改实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进一步完善名师的评选和考核制度,发挥名师的带动作用,形成梯级的省级特级教师-市县名师-骨干教师-新教师的分层次的以老带新机制。

深化“凝聚力工程”,构建团结和谐校园。学校着重开展了师德教育。围绕“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一主题,扎扎实实践行“八荣八耻”活动,扎实开展群体师德创优竞赛,努力提高教职工业务水平和思想道德水平,建设一支有团队精神、大局意识、奉献品质、敬业精业而又严于律己的教职工队伍。学校积极引导教师树立岗位职责意识,提升自身全面素质。认真开展“展我风彩,为校增光”活动,要求每位教师做本职业的行家,做本专业的专家,做岗位上的实干家。

优化“青蓝工程”。学校把青年教师的健康成长视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紧紧围绕学校教育教学的重心开展系列活动。要求青年教师过好思想品德关、教学技能关、教材教法关、教育管理关,并进行过关考核。“青蓝工程”的重点,是建立了一个“新老教师挂钩结对”的培养机制。老教师从教育科研、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教材重点、难点直至试卷分析等进行具体指导,在教育、教学、科研和师德等各方面培养新教师,使新教师尽快成为学校的希望之星。学校还定期开展“十佳青年教师”评比、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我最成功的一节课”评选活动,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开展“引智工程”。加强与国内著名师范院校和科研部门的纵向联系,发挥高校教师的力量。天台中学与华师大高级专家委员会联办华东师大-天台中学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华师大的老校长袁运开、张瑞琨担任了顾问。华师大每个学科均有一人作为研究中心的专家,对天台中学进行教育、教学、科研的指导。天台中学还与华师大研究生院合办了教育发展心理学研究生班,根据学校的实际需要确定了教育学、心理学、教学科研、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等科目。天台中学还加强了与国内外著名中学的联系,形成校内外资源共享网络,用最前沿的教育理念来武装人,促进教师向探索型、学者型、专家型转变。

开展“科研兴校工程”。学校把引导教师参与教育科研作为提升教师素质的有效载体。专门设立了教科研奖励基金和出版基金,资助教师著书立说;专门成立了学术委员会,加强对课题研究全程指导和中期检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实现学校管理和教育手段现代化。在教师课题的申报与研究中,把教育教学管理中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转化为教科研的课题,坚持“贴近、贴紧、贴实”教育教学实际的原则,着力抓住4个点:立足点是解决学生管理和课堂教学中管理问题,着眼点是理论和实际结合,切入点是教育教学行为和行为规范、学习方式的有效转变,生长点是研究创新、提高实效,使教育科研成

[1] [2] 下一页

文章来源于:http://zhongxue.ljyz.com.cn 中学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