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燕月在苏州园博园向小朋友传授常熟花边技艺(资料图片)。受访者供图
“我家住在长江边”报道组记者陈洁
一枚小小的针、一根细细的线,经过一双灵巧的手,便钩挑成一幅花样繁复的常熟花边。“对于很多四五十岁的常熟人来说,花边就是儿时的美好记忆,更是割舍不掉的浓浓乡愁。”常熟市中学高级教师、常熟花边非遗传承人谢燕月说。
滚滚长江水,滋养了常熟这片鱼米之乡。七溪流水皆通海,蜿蜒流淌的河水赋予了这里温柔雅致的独特气质。常熟花边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它不仅是作为非遗技艺所保留下来的艺术珍品,更是常熟民间文化、风土人情的最好见证。
不同于苏州刺绣,常熟花边是直接用手捏布料进行绣制的手捏雕绣,因此又称常熟雕绣,有70多种针法。常熟花边以雕见长——先把纹样的边缘绣好,然后底布用剪刀绞去,使之镂空产生镂雕的艺术效果。此外,描绘花卉纹样的“包针”“游茎”“打子”等针法,还能达到微微隆起的浮雕效果。浮雕与镂雕相融合,让常熟花边别具一格。
作为工艺产品,常熟花边曾获得国家质量金质奖。20世纪七八十年代,常熟城乡绣花边的人数超16万人。1982年,常熟花边制品年出口销售额超3300万元,一度成为苏州乃至江苏的外贸明星产品。“当时欧洲人嫁女儿,常熟花边产品都是奢侈品。”谢燕月回忆。
谢燕月的妈妈、奶奶及邻居阿婆都曾是16万绣娘队伍中的一员。“常熟花边承载了江南女子的勤劳与智慧。妈妈还靠编织花边挣出了我的学费。”受此熏陶,谢燕月在六七岁时就开始学绣花边。大学里主修美术专业的她,毕业作品就是常熟花边设计制作,是一名既会创新设计又能教学指导,还能打样绣制的多面手。
然而,随着时代发展,传统手工艺难以适应潮流,加上常熟花边工序复杂、生产周期长,常熟绣娘队伍日益缩减。2007年,濒临消失的常熟花边被列入江苏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4年,有60多年历史的常熟花边厂宣告破产,常熟花边的传承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谢燕月又痛心又着急。
如何传承常熟花边?身为高中美术老师的谢燕月,首先把突破口选在课堂上。
2013年,谢燕月在常熟市中学开设常熟花边兴趣班,和同事一起申报《常熟花边传承的校本研究》课题,促成常熟市花边传承教育基地在常熟市中学落户。“只有让年轻人爱上花边,这项传统手工艺才会有无穷的生命力。”谢燕月说。
这还远远不够,谢燕月“野心”很大,她开通了“花边爱好者”微信群和“五月花语”微信公众号,开始义务教授常熟花边技艺。截至2022年底,谢燕月在苏州大市范围内已开展常熟花边技艺传承教学活动300多场,先后培训花边爱好者8000多人次。
“要让常熟花边重焕光彩,必须让它走入现代人的生活,而要达到这个目的,需要创新。”谢燕月说。
作为一名美术教师,谢燕月拥有良好的绘画、色彩、设计功底,她设计、制作了当代年轻人喜爱的拎包、抱枕等常熟花边版日常生活饰品,兼具美观性和实用性,还制作了常熟花边版旗袍。
在谢燕月的带领下,200余名绣娘从基本针法学起,已开发出贝壳包、笔袋等数十种款式的常熟花边饰品。
一针一线汇成千丝万缕,繁复的花样铺陈开来,常熟花边以崭新面孔重出江湖,新颖独特的创意作品被越来越多人喜爱。“几十载悠悠岁月,绣的是情怀,也是思念,是常熟人不应忘却的温暖记忆。”谢燕月说。
文章来源于:http://zhongxue.ljyz.com.cn 中学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