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让新闻离你更近!新华网首页青海频道国社@青海本网原创要闻人事廉政政务富媒体光影青海政务海南兴海:砥砺奋进七十载同心筑梦谱华章2023-07-2415:44:15责任编辑:鱼昊 _ 作者:曹有山
——兴海县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
70载栉风沐雨,70载艰苦奋斗,70载沧桑巨变。
兴海县位于青藏高原东部,青海省西南部,总面积1.21万平方公里,南北长159.5公里,东西宽118.75公里。东临黄河与贵南、同德相望,西邻海西州都兰县,南与果洛州玛沁县、玛多县毗邻,北与共和接壤。距省会西宁248公里,距海南藏族自治州首府恰卜恰103公里,国道214线纵贯全境,兴同高速全线贯通,现代化的公路网建设加快推进,使兴海成为三江源腹地连接各方通道的重要节点,是青海通往川藏的重要通道之一。全境处于国家三江源生态核心保护区地带,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屏障区、黄河的重要产流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区。另外,据多处发现的古遗址证明,早在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是黄河文明的发祥地,同时也是游牧文化历世不绝的传承地,更是丝绸之路上的羌中道、吐谷浑道、唐蕃古道沟通南北的重要廊道,使这里的地方民族文化具有了丰厚的底蕴和独特的魅力。
70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州委、州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兴海县历届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各族干部群众奋发图强、艰苦创业、砥砺奋进,全县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和进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兴海各族人民锐意进取、埋头苦干,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谱写了三江源腹地繁荣发展的新篇章。近年来,兴海县先后荣获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全国现代农牧业示范县,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全国首批农畜产品出村进城示范县,青海省“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先进县,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地区等荣誉称号。
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经济实现跨越发展
新中国成立之初,兴海与全国其他地方一样,百废待兴,基础差、底子薄,经济发展缓慢。沐浴着改革开放的东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兴海各族人民踔厉奋发、笃行不怠,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的方针政策,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州委、州政府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团结一致谋发展,齐心协力搞建设,创造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兴海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解放初期,兴海县经济基础极为薄弱,经济总量仅有33.7万元,经过70年的建设和发展,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4.57亿元,按现价计算,是1950年的7290倍,70年间年均增长13.55%。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总量迅速扩张,1995年、2009年全县经济总量分别跨越亿元、10亿元台阶之后2013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亿元。1950年,兴海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仅有33元,先后于1993年、2007年分别突破千元、万元大关,期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于1993年、1997年实现比1980年翻一番和翻两番的战略目标,并于2007年达到10833元,首次突破万元。2020年更是增长到32396元,是1950年的982倍,翻了9.9番,70年间年均增长10.3%。
城乡结构趋向合理。70年来兴海县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城镇规模不断扩大。1950年全县非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仅为1.2%,1978年末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为7.98%。2020年末,全县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20.43%,较1978年末提高了12.45个百分点;2020年末,全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42.26%,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乡村建设成效显著,城乡区域一体化加速推进。
居民收入快速增长。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居民收入的大部分仅能维持基本生活,70年来,居民收入连上“高楼”,消费水平和生活品质全面提升。2020年全县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23195元,是1952年的170倍,年均增长7.8%;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965元,从1980年起年均增长11.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73元,从1978年起年均增长11.62%。城乡收入比由1980年的2.58:1缩小到2020年的2.45:1。
如今在兴海县,居民小区里一栋栋楼房矗立于山水之间,人畜饮水工程分布在千山万壑,一股股甘甜洁净的自来水,已流入万千百姓家,一盏盏电灯,照亮农牧民群众新生活,最漂亮的建筑是学校和医院,现代化高原城市气息愈发浓厚,繁华的商业圈、日渐完善的配套服务,城市品质不断提升。
兴海县每天都在悄然发生着令人欣喜的变化,从“一处美”向“处处美”,从“环境美”向“生活美”……
改善民生增进福祉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兴海历届县委、县政府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坚持改善民生、增进福祉,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
近年来,兴海以教育、医疗为重点的公共事业不断发展进步,教育基础设施水平大幅提升,顺利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均衡县评估验收。积极改善医疗卫生条件,医共体覆盖率达100%,群众看病更有保障。同时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完善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制度,扩大失业保险、工伤保险覆盖面,健全灵活就业人员社保制度,全力以赴稳就业保民生,让人民群众更有获得感。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在过去十年,兴海全力以赴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发展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兴海上下同心、尽锐出战,坚持精准施策、攻坚克难,脱贫攻坚取得了重大历史性成就,在2018年提前一年完成了脱贫摘帽任务,23个贫困村3250户9256人实现脱贫,2019年荣获全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伟大胜利,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昂然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兴海县新征程。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兴海县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把“绿色”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底色,不断探索绿色发展新举措、新路径,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生态保护优先理念,正确处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环境治理力度不断加大,至2020年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1.6%,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0.4万立方米,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3.4%。全县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达56.34%,湿地面积1.093万公顷,森林面积17.4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14.7%。为青藏高原生态文明高地建设作出兴海贡献。
打赢蓝天保卫战,实现天更蓝。加大县域重点大气排污企业日常监管,建立“一厂一档”,定期开展监督性监测工作,确保各排污企业达标排放。及时督促县发改、县住建及县市监局落实污染防治主体责任,定期开展以治理扬尘、油烟污染防治、油气回收等问题为重点的专项整治。
打好碧水保卫战,确保水更清。为确保污水处理厂出水稳定达标排放,防止污水处理不当造成二次污染,多频次深入县城及河卡污水处理厂进行指导,督促企业定期进行全面消毒,确保出水水质达标,防止病毒通过污水、污泥二次传播。目前,黄河、大河坝河、曲什安河等主要地表水水质达到国家Ⅱ类标准以上,县城及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
打好净土保卫战,保障土更净。建立健全土壤污染重点企业名录,严格控制有毒有害物质排放,主动报告排放情况,完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防范土壤污染风险发生。以2021年为例,兴海县有效监测天数355天,优良天数349天,空气优良率达98.3%。农村厕所革命、生活污水治理、生活垃圾治理长效管护机制不断完善,村容村貌明显提升,使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生态绿色成为兴海最亮丽的名片。
近年来,兴海县全县上下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着力补短板、惠民生,统筹解决就业、收入分配、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养老、托育、食品安全、社会治安等问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攀升。兴海县不断加大民生领域的投入,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县人民。
城乡基础设施不断夯实。全县通讯盲区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大网覆盖率达到89.47%,实现乡镇100%通沥青(水泥)路,建制村100%通公路,城镇及农村供水覆盖率达100%。巩固省级卫生县城及文明县城创建成果,农牧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吃穿住行更加方便,整体生活品质得到不断提升。
社会保障水平全面提升。实现劳务输出10万人次,年人均增收4000元以上;蔬菜温室大棚、面粉厂等一大批特色产业项目建成并发挥效益,扶贫产业园、乡村旅游扶贫、光伏扶贫等工程进一步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贫困群众人均收入达到6000元以上,切实增强了群众的“造血”能力。
教育事业持续发展。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87.02%,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5.18%,控辍保学工作走在全省牧区前列。建成了海南州兴海县民族高级中学,建立了从学前教育到职业教育为一体的县域教育体系。
医疗卫生稳步发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现全覆盖,全县地方病、传染病筛查率达到100%,健康档案建档率达93%,县乡村三级整体医疗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社会保障力度不断加大。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救灾救济、住房等民生保障安全网不断牢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率均达98%以上,累计完成城镇新增就业2142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
文化惠民不断深入。大力实施农牧家等文化惠民工程,拥有国家、省、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2处,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105项,代表性传承人27名,完成国家级非遗项目“青海藏族唱经调”录音编辑整理工作,群众性文化展示暨技能培训中心成为农牧民群众“文化打工”增收的主阵地,同时将创建活动与传统节庆活动巧妙结合,使各类文娱活动成为润物无声的大课堂,让发展更有“温度”,幸福更有“质感”。
近年来,兴海县全力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按照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努力写好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大文章。全县农牧工作准确产业定位,继续推进“牦牛、藏羊、青稞、油菜、饲草”五优产业,不断优化区域产业布局,加大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使全县农牧业高质量发展继续保持了良好的态势。
全面落实稳粮保供任务。把粮食生产作为首要任务,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全面完成保耕地、保粮食、保供给任务。以2022年为例,全县种植各类农作物20.9万亩,同比增加0.37万亩。牛羊存栏基本稳定、出栏平稳增长,全县存栏牛羊101.07万头/只,同比增长1.45%,出栏为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