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位置: 中学网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正文

写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立40周年之际

日期:2023/8/30 17:48:34 浏览:

来源时间为:2023-08-19

全媒体记者 付瑞勇

时光像一把犁,划过历史的隧道,见证奇迹。

1983年8月19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获批成立,成为共和国最年轻、湖北省唯一的自治州,居住着土家族、苗族、侗族、汉族等29个民族。今天,恩施州迎来40岁生日。

40年,从落后到赶超、从封闭到开放、从贫困到小康,恩施山川大地“换了人间”。

40年,筚路蓝缕、砥砺前行,恩施州两次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八县市全部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市,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沐“恩”前行,“施”以精彩。

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一直以来,沐浴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州委、州政府团结带领全州各族干部群众感恩奋进、开拓创新,立足大生态、构建大交通、发展大旅游、打造大产业,彰显“土、硒、茶、凉、绿”特色优势,奋力建设“两山”实践创新示范区,建功先行区。

40年,成长在鲜艳党旗下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筑牢思想根基善治恩施沐春风

“中国共产党是老百姓的大救星、顶梁柱,我们要永远跟党走,辛勤劳动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日子。”

2022年10月16日,党的二十大在北京隆重开幕,宣恩县晓关侗族乡野椒园村40多位村民身着民族服装,围坐在电视机前,收看党的二十大开幕会盛况,大家心潮澎湃。

在武陵深山的村落、院坝、田间地头,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歌声、鼓声、广播声中,“张富清老班长工作室”“老干支部银龄宣讲团”等活跃在乡镇、社区和村寨,用“接地气、沾泥土、带露珠”的语言,把党的二十大精神传递到群众心坎上。

凝心聚力同奋斗,历史伟业启新程。

40年为序,大地腾飞。以1983年、2022年为起止点,全州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53.4倍,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61.5倍,工业增加值增长189倍……恩施,曾经“穷根挖不断”,如今“万里共小康”。

翻越贫困大山,蹚过改革深水,背后有不倒的旗帜,前面有不变的信仰,这是恩施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筑牢思想根基的生动实践。

思想引领、学习在先。全州党史学习教育开花结果,张富清等身边先进典型、“绿色山河红色魂”党史知识竞赛、红色故事大家讲等释放红色能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进各级党校干部培训教育主课堂,思想航船破浪前行。

筑牢基础,夯实堡垒。建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创新育强党组织书记,筑牢基层基础,用“双基”打开善治之门;吹响“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号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构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基层稳,天下安。2013年6月,恩施州法治建设专家委员会正式成立,新型法治智库开全省先河。2014年2月,州委、州政府出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加强法治恩施建设的意见》,法治恩施建设按下“快进键”。聚焦服务恩施民族团结进步立法,围绕彰显“土、硒、茶、凉、绿”特色优势探索“小切口”立法,为建设“两山”实践创新示范区构筑“法治长城”。

法治恩施,串联国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幸福恩施,托起民生保障生活圈。

在“在哪协商、谁来协商、协商什么、如何协商、成果转化”五个问题中,恩施响亮提出“院坝协商”品牌工程;组建社区治理“尖刀班”,建立“四联”工作机制,实现治理重心下移、资源要素下沉,让基层治理方法、成果浮上来。

看万山红遍,大道势如虹。从“以党建为统领,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一统三治”模式到基层善治,恩施,成长在党旗下,奔跑在春风里。

40年,奋楫在绿色崛起中

——稳总量,壮规模,提质效富裕恩施正绘就

底子薄,发展慢,短板多……1983年的恩施,小康路远。

恩施,拥有目前世界唯一探明的独立硒矿床,属全球唯一获得“世界硒都”称号的城市;茶园面积位居全省第一位,是全国最大的天然富硒茶基地;建南气田是全省唯一天然气田;咸丰唐崖土司城址属全州唯一入选的世界文化遗产……如何跨越“富饶的贫困”,成了时代答卷。

奋楫40年,恩施从贫瘠走向富裕,在“发展是第一要务”中找到了突围破局的答案。

岁月不居,奋斗不止。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经济赶超赛道上,恩施使出谋大局、稳投资、破难题、树品牌关键四招,在“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的转换逻辑中,探寻高质量发展之路。

“鄂魔芋一号”成为中国第一个魔芋杂交品种,玉米良种“恩单2号”、马铃薯良种“676-4”“双丰收”获全国第一届科学大会奖,《硒蛋白中硒代氨基酸的测定液相色谱-原子荧光光谱法》是中国第一个硒形态分析检测方法农业行业标准……无数个“第一”和大奖见证了恩施农业由弱到强的蜕变历程,“农业大州”精彩蝶变。

40年耕耘不辍,“恩施粮仓”丰收在希望的田野上,“恩施饭碗”越端越稳:恩施硒茶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成为全国首批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烟叶、茶叶、高山蔬菜、中药材、马铃薯基地规模位居全省第一,7个国家农业产业强镇、21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横空出世,恩施玉露、利川红成为东湖国事活动茶叙用茶,恩施土豆、恩施玉露被纳入全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

从“温饱工程”、“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到构建“茶烟菜药果畜粮蜂”八大农业主导产业链,恩施农业凤凰涅槃。

无工不富。恩施州“工业齿轮”转动40年来,全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48家,全部工业增加值为304.25亿元,为1983年的189倍,形成能源、建材、食品、烟草等传统资源型为主的工业结构。

党的十八大以来,恩施工业在加强园区平台建设、强化招商引资等加持下,批量引进以电子信息等为代表的加工制造业企业,构建以清洁能源、硒食品精深加工、绿色建材、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现代烟草六大产业为主导,服装、装备制造等行业为补充的新型工业体系。

伴随工业马达活力迸发,有着“无烟工业”之称的旅游产业厚积薄发,成为农业、工业的“实力搭档”。

沪渝高速、宜万铁路通车,恩施市、利川市驶入旅游产业发展快车道,先后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以2012年为转折点,全州新增来凤县、宣恩县2个湖北旅游强县,6个县市贴上旅游城市标签,湖北旅游名镇、名村、名街数量分别达到7个、11个、1个。目前,全州拥有3家5A级景区、21家4A级景区、5家省级旅游度假区。

不负自然好山水,恩施旅游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成长为州域经济新的增长极,在经济赶超、绿色崛起的跑道上,“富裕恩施”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加速度。

40年,奔赴在战贫一线上

——精准扶贫,不落一人小康恩施梦已圆

地处鄂西深山的恩施自古有“川蜀咽喉、荆楚屏障”之说,一道道天堑,藏着行路难、通信难等难关。

贫困是一座山,挡住了小康之光。翻开恩施档案,全州2市6县均曾为国家级贫困县,贫困人口109万,约占全省贫困人口总数的五分之一,为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中的脱贫攻坚主战场。

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竞进全面小康的康庄大道上,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在脱贫攻坚的前沿阵地上,全州上下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将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在基层一线,举全州之力精准施策,拔穷根、战贫困、决胜全面小康。

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由州直单位、县直单位、乡镇、村“两委”2万多名干部组成的2438个“尖刀班”,赶赴一线打响脱贫攻坚战。

精准扶贫是一项系统工程。全州各地驻村“尖刀班”巧下“扶贫+”功夫,打通扶贫政策到村到人的“最后一公里”,74.78万人享受生态扶贫政策,金融扶贫带动7.67万户贫困户增收,实施基础设施补短板项目2万余个,全州特色产业基地达到675万亩,用驻村、驻心写好一张张扶贫答卷。

“‘尖刀班’尽锐出战!”恩施首创且成功实践了“尖刀班”驻村扶贫模式,提供了精准扶贫、乡村治理的恩施范本。全域贫困山区的脱贫摘帽“大考”,恩施递交了一份辉煌的攻坚决胜答卷:109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729个贫困村全部出列,8个国定贫困县(市)全部摘帽。

40年减贫之路,恩施终于迎来小康梦圆时分:扶贫成效考核连续多年位居全省第一方阵,东西部扶贫协作考核连续三年获“综合评价好”等次。“832”平台销售额连续两年位居全国地市州第一,旅游扶贫模式两度入选世界旅游联盟减贫案例,“杭恩携手扶贫新模式”入选联合国减贫高级别会议案例……

这一刻,被历史铭记,成为恩施史册中最光辉的篇章!

刚下脱贫战线,又转入乡村振兴新战场,接过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接力棒。恩施下好“先手棋”,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推进乡村振兴,建成22个全国文明村镇、9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11个湖北旅游名村,经济总量挺进全国30个自治州前列。

“小康花”和“致富花”朵朵相映,绽放在乡村振兴路上。

40年,奋进在发展突围中

——筑坦途,善改革,引金凤开放恩施活力涌

1993年11月,恩施州唯一的民用运输机场——恩施许家坪机场建成投运;2005年,恩施机场改扩建后大型波音737飞机首航成功;2019年10月20日,恩施往返柬埔寨暹粒的国际旅游包机航班首航成功,恩施航运“飞世界”。

2009年12月,沪渝高速恩施段建成通车;2010年12月,宜万铁路全线通车。恩施结束不通高速公路的历史,百年铁路梦也照进现实。

2020年7月,建恩高速、宣鹤高速建成通车,恩施实现“县县通高

[1] [2] 下一页

文章来源于:http://zhongxue.ljyz.com.cn 中学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