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时间为:2022-02-23
2022年2月21日
马云公益基金会网站公布了
“2021乡村校长计划”名单
来自全国16个省(自治区)的
20位校长入选
其中
德宏州2位校长入选“2021乡村校长计划”
↓↓↓
李才能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风平镇中心校
激情澎湃,革故鼎新
教育不是灌满一桶水
而是点燃一把火
张正辉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西山乡中心校
创多彩教育,绘出彩人生打造高山顶上的花园学校
20位校长,“创新”是他们共同的特质,尤其是把传统文化赋予新生命,在新一代乡村孩子身上开花结果。
他们的创新让乡村孩子的年少时光变得丰富多彩,他们让留守儿童“跃身成雄狮”,他们让大家看到了乡村教育的无限可能。
在他们身上,我们不断看到“可能”变成“现实”。
一起了解
德宏两位校长的乡村教育故事
↓↓↓
用满腔的热情点燃乡村教育的希望
李才能校长自述
初入杏坛,情系山村
1991年7月,我毕业于德宏州民族师范学校,主动申请到潞西县法帕乡平河小学工作,这里是全县海拔最高的地方,也是全县有名的深度贫困村,平河小学是全村唯一的小学,共有在校学生200余人,学校所在地海拔2200米,距县政府所在地芒市约40公里,由于公路不通,这里的人们过着刀耕火种,人背马驮的生活,教科书的运输也不例外,首先得用拖拉机在坑洼不平、蜿蜒曲折的坝区土路上运送10余公里,再用马帮驮运30多公里才能到达学校。
刚到学校报到那天,学校租用了一辆拖拉机运送教科书,我的行李也连同教科书一起运送。由于正值雨季,道路泥泞不堪,颠簸厉害,不料装行李的木箱子从拖拉机上滚落下来,掉到了离公路五十米以外的大河里,箱子摔得粉身碎骨,所有的物品散落到河水中,一同乘坐拖拉机的老师们都奋不顾身地跑到河里去捞东西,幸好毕业证书捞上来了,所以我师范的毕业证书一直是皱巴巴的。这里的气候条件极其恶劣,夏天全是雾,哪也看不清楚,冬天全是冰,到处白茫茫一片,气温低达零下7-8℃。学校共有4间土木结构的房子,2间为上课的教室,1间为教师宿舍,1间为教师伙房,办学条件十分简陋。
读书,是这里的孩子走出大山的唯一途径。到这里工作以后,我成了全校最年轻、最有知识、最有文化的老师,老师们都对我充满了期盼的目光。我将在师范学校的所学倾囊相助。学校坐落在村子中间的小山坡上,那时没有电铃,上下课的信息是靠教师敲打一个报废的汽车钢圈发出响声作为信号,值周教师每天早上天不亮就要到校敲钟,发出起床信号。冬天这里气候寒冷,孩子们习惯从家里提着火盆到校上课,为了让他们改掉这个习惯,我承包了早晨敲钟的任务,每天早早起床,敲钟后在校园里等候学生的到来,然后组织大伙跑步。后来,我带着学生到山里砍来了木头,在木头上钉上木板,自制了篮球架,冷的时候带着学生打篮球,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火盆不见了。我还给全校学生开起了音乐课,利用学校唯一的乐器——手风琴,给学生伴奏,深受学生喜爱,学习的热情被我激发出来。我力求上好每一堂课,要求自己课前认真备课,课后认真批改作业。1992年9月,上级领导到学校听课,对我的教学给予了高度评价,这是我在工作中尝到的第一个甜头。
在这里工作短短两年时间里,充分磨炼了我的意志,培养了我吃苦耐劳的精神,我树立了教育理想,立志改变乡村教育的面貌,为以后的成长奠定了基础。1993年9月,我从平河小学调到了另一所高寒山区小学——上东村大香树小学,办学条件和之前的学校差不多,只不过学生人数多了不少,当时的上东村共有10所小学,大香树小学是全村的中心小学,也是一所寄宿制小学。
我首先担任少先队辅导员,为了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我建起了全县第一个红领巾广播站和小记者站。直到现在还清楚的记得,当学校后面山顶上的广播里第一次清脆地传出“大香树小学红领巾广播站现在开始广播”的时候我流泪了。红领巾广播站和小记者站紧密配合,每天定时播报小记者们采访到的校园新闻、好人好事以及学生的优秀作文,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也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播音员和小记者,还培养了大批写作爱好者,他们积极投稿,整个学校充满了活力。
1994年9月,我担任学校教导主任,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我又办起了《小草》校园文学社,刊登全村学生的优秀作文。那时没有电脑,也没有复印机,就靠着一台油印机印刷《小草》,每天我都会抽出时间来刻写蜡版、印刷稿件。有了我这个“印刷专业户”,学校每个学期组织学生开展语文、数学、科学知识竞赛,我负责所有试卷的印刷。
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我经常徒步到40公里以外的州市教育局电教部门借放像机和教学录像带组织教师进行观看学习。通过几年的坚持,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了较大提高,学校的教学成绩大幅提升。当时,云南省每年都组织寄宿制学校统测工作,大香树小学的教学成绩均排在全州乃至全省前列,成为了全省非常有名的寄宿制小学。
1996年,潞西县学校管理现场会在大香树小学举行,全县城区学校校长,各乡镇教委办主任、教研员、少先队辅导员徒步到大香树小学参加会议。1997年9月,我调到了法帕镇教委办工作,担任教研员,负责全镇的教学工作,还没来得及上任,消息便传开了,听说我要调走,大香树村的几十位老百姓便租了几辆拖拉机(当时已经修通了土路)到了潞西市教委,找到了时任教委主任的李梅仙同志,强烈要求我回大香树小学工作,于是我又回到了大香树小学继续工作。在这里,我度过了五年的美好时光,这五年也是我人生起步中非常值得回忆的五年,这五年我逐渐从幼稚走向了成熟。
一年以后,经过法帕乡教委办与大香树村的群众进行沟通协商,为了让我发挥更大的作用,希望我能到教委办工作,最终老百姓支持了教委办的工作,1998年9月,我正式调到法帕镇教委办工作,负责教学工作。在最短的时间内,我听完了全镇近200名教师的课,很快掌握了全镇的教学状况和每位教师的教学情况。为了在全镇推广目标教学法,我亲自上课,亲自示范、亲自指导,先后多次召开目标教学研讨会,不断总结经验,让目标教学在全镇开出了绚丽的花朵。
2002年,全国开展了第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大家都处于迷茫状态,找不到方向的时候,法帕镇却热火朝天地开展了转变学习方式,推行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培训和实践,为全市的课程改革工作提供了较好的借鉴经验。2002年7月,通过层层竞赛,我被评为德宏州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并代表德宏州参加了在曲靖市举办的全省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评选活动,通过课堂教学和理论知识竞赛我最终被评定为云南省小学语文学科骨干教师。
在法帕教委办工作的四年时间,我有机会了解到各方面的信息,让我的业务能力得到了质的飞跃,对教学的指导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升,管理方面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为我后来管理一个地方的教育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虽初入杏坛,却情洒高寒山区,倾力奉献。
一片冰心,造福人民
2002年初,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撤销乡镇教委办成立中心校。2003年1月,通过芒市教育局考察,我被选派到遮放镇中心校任校长。当时的遮放镇共有小学30余所(2006年东山乡并入遮放镇,遮放农场开办的学校也移交地方管理,学校数达40余所),在校学生达4300余人,学校布局极其分散,一师一校或二师一校的学校十分普遍,学校占地面积普遍不足,学校房屋破烂不堪,办学条件极其简陋。通过深入调查了解,我提出了整合教育资源的思路,制定了《遮放镇学校布局调整规划》,拟在遮放镇建设3所相具规模的寄宿制小学,适当保留部分校点的意见。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先后扩建了遮放镇中心小学、户拉明德小学、弄坎小学,撤销了20余所小学,户拉明德小学成了全市最大的农村寄宿制小学,搬迁了遮放镇幼儿园,并在撤并后的闲置校舍上开办多所幼儿园,让学前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
规划一步步变成现实,最大限度的整合了遮放镇的教育资源,既集中了师资力量,又完善了学校管理。为提高教学质量,我充分利用自己熟悉教研工作的优势,狠抓教师培训和教学研究,规范教师教学行为,精心组织各种教研活动,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大批教师得到培训,全镇教师素质大幅提升。为激发教师工作的热情,学校先后建立了教职工职称评审方案、绩效工资分配方案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体制机制,由于大家都适应了“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机制,这些制度在教职工代表大会上遭到了全体教职工代表的反对,没有一人赞成。之后,遮放镇分管教育的副镇长和党委书记亲自出马做教师工作,对方案进行大幅修改,才得以通过,这些方案的通过为之后全面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遮放镇中心校我度过了6年的美好青春,这六年是激情澎湃的六年,也是硕果累累的六年,这六年让我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彻底改变了遮放教育的面貌,为后来遮放教育的稳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我积累了太多太多的经验。
2009年5月,根据组织部门的安排,我被选派到遮放镇政府挂职,担任副镇长,分管教育、卫生、文化等工作。当时的遮放镇学生辍学现象十分突出,辍学率高达20%以上,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素质的提高。经镇党委、政府研究,决定解决这一老大难的问题,狠抓控辍保学工作。经过认真分析,深入研究,我提出了领导包村,干部包组,校长包校,教师包班,村民自治的镇、村、组“控辍保学三级联动责任制”工作思路。对于有学生辍学的村组,政府实施的项目暂停实施,惠民资金暂缓发放。每周一的镇党委政府班子会,我都要通报各村、各校学生辍学的情况,由主要领导明确劝返时间。在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下“三级联动责任制”强势推进,不论是外出打工的还是厌学在家的辍学生都纷纷重返校园,基本实现了零辍学,有效解决了遮放镇学生辍学严重的问题。记得户允村民小组共有6名辍学生,通过反复做工作学生还是没有返校上课,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我带领供电所的同志把村里的电给停了,遭到了村民的围攻,但最终6名同学全部返校。2009年遮放镇的控辍保学工作在全州教育工作会上进行了交流发言,之后全州控辍保学工作现场会在遮放镇召开,各县市相继到遮放镇交流学习,“控辍保学三级联动责任制”向全州全面推广。
为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热情,鼓励群众积极支持教育工作,努力供子女上学,镇政府先后建立了教师奖励制度、学生奖励制度和家长奖励制度,每年筹措资金对中小学教师、当年考取大学的学生及积极供子女上学的家长进行奖励,全面提高了教师工作的激情,学生学习的热情,全面提升了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重视程度。由于国家政策的限制,事业干部不能
文章来源于:http://zhongxue.ljyz.com.cn 中学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