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时间为:2021-09-01
开学首日,学生们纷纷回校上课。在海南昌江矿区中学,黎歌兴趣班的孩子们正翘首以盼等待上课,这个暑期他们也没闲着,时常回到学校集训备赛,他们希望在比赛中展现黎族民歌的魅力,接好民族文化传承的“接力棒”。
在海南昌江矿区中学,黎歌兴趣班的孩子们正在上课。记者李昊摄
“学生娃”唱响黎族民歌
“一织金凤二织鸾三织龙王住花村四织鱼虾戏溪水五织花神玩花园……”走进海南昌江矿区中学,一阵宛转悠扬的民歌传来,格外动人。
记者寻声来到了学校音乐教室。简朴的教室内,10来个女孩子穿着黎族服饰站成一排,歌声清朗,笑容明媚,打破了歌词语言的隔阂,感染了众人。
休息间隙,其中一个女孩接受了采访。她叫戴慈盈,今年16岁,正在读高二,学习黎歌已有3年。
戴慈盈(左)与老师林敏丽走在校园。记者李昊摄
戴慈盈盘着头发,夸张的银饰在头上摇摇欲坠,她总是笑意盈盈,活泼的像一只百灵鸟,面对采访,也显现出与年龄不符的落落大方。
“黎歌包罗万象,很多民歌都是有感而发,音律古朴粗旷,曲调悠扬,朗朗上口。”说到兴头上,戴慈盈莞尔一笑,唱了起来。
“捡螺去,捡螺嘿勒,带妹去捡螺,妹不去就吃不到田螺哎勒。妹啊,快来捡,装满你的腰篓。等下我俩带回家,放在土锅煮哎勒。跟酒糟一起煮,好吃过酸蟹酱哎勒。”
在海南昌江矿区中学,黎歌兴趣班的孩子们正在上课。记者李昊摄
“我唱的是黎族民歌《捡螺歌》,这是我外婆最喜欢听的黎歌,我经常唱给她听。”戴慈盈告诉记者,她的祖籍是江西,从小在外婆身边长大。
“我的外婆是黎族人,喜欢听黎歌,但是唱得不好,我当时就想学后唱给她听。”戴慈盈告诉记者,读初三那年,她在学校元旦晚会上听到黎歌便产生了浓厚兴趣,不久就加入了学校的黎歌兴趣班。
“我刚学会唱黎歌,就回去给外婆唱《捡螺歌》了,她听到后特别开心!”小姑娘直言,让70岁高龄的外婆开心,是她学习黎歌的动力之一。
在海南昌江矿区中学,黎歌兴趣班的孩子们正在上课。记者李昊摄
海南昌江矿区中学有一个黎歌兴趣班,成员都是像戴慈盈一样热爱黎歌的学生。指导老师林敏丽是一位有着音乐梦的黎族教师。
“我是黎族人,但以前并不会唱黎歌。2014年,在机缘巧合之下,单位组织文艺汇演,领导让我登台唱黎歌,我才发现,原来我们的民族歌曲那么好听。”林敏丽告诉记者,接触黎歌后,她着迷般开始收集黎歌学习、演唱。
学习一段时间后,林敏丽发现,自己作为一个黎族人,对民族文化都知之甚少,如果无人传承、普及,那民族文化该如何延续?于是,2019年,林敏丽成为该校黎歌兴趣班的老师,利用课余时间教孩子唱黎歌。
在海南昌江矿区中学,黎歌兴趣班的孩子们正在上课。记者李昊摄
传承黎族文化的兴趣班
林敏丽告诉记者,起初自己学习黎歌困难重重——黎语都说不好,也没有黎歌曲库。为此,她主动跟学校申请培训机会,特意向被誉为黎歌“百灵鸟”黄婷丹学习,并与搭档董建忠配合,一个整理黎歌曲库,一个登台演唱。
“董老师教我唱黎歌,我就在曲谱上用谐音标记。”学习了3-4天,林敏丽就能唱《捡螺歌》《守山兰的阿哥》,这时,她才发现领略黎歌的魅力。
在海南昌江矿区中学,林敏丽与搭档董建忠给黎歌兴趣班的孩子们上课。记者李昊摄
黎族民歌是灿烂珍贵的文化瑰宝,黎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作了浩如烟海的山歌。
2008年6月,黎族民歌入选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黎歌的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涉及历史人文、风光景色、劳动生产、时政世态等内容,主要有爱情歌、劳动歌、生活歌、故事歌等。
“黎族分哈、杞、润、赛、美孚五大方言区,每个方言区的民歌调式都有差别,昌江的黎歌与其他地方相比,尾调、音律也有差异。”谈及黎歌传承时,林敏丽向我们吐露心声,“黎歌大多是黎族先民有感而发,没法用文字记录下来,如果不及时保留,黎歌可能面临失传。”
每每想到黎歌的传承,林敏丽都感到忧虑。“我希望能通过兴趣班传授孩子们黎歌,让我们的民族文化薪火相传。”
为了吸引孩子们的兴趣,林敏丽在课上主要传授内容积极向上、朗朗上口的民歌,如《捡螺歌》、《织锦歌》、《欢迎你到黎寨来》等。每天下午,林敏丽这个“孩子王”都跟孩子们讲述黎族的神话故事、黎歌的知识点、唱法和技巧。
在林敏丽的努力下,目前兴趣班有20余名学生,年纪从13岁至17岁不等。
看到孩子们愿意学习民族文化,林敏丽打心眼里高兴,却也不得不面对现实问题——黎歌培训时间是下午6点至7点,而学生们7点上晚修,很多家长因此担心兴趣班“耽误学习”。
在黎歌兴趣班中,林敏丽发现了不少学习黎歌的“好苗子”,戴慈盈便是其中之一。她曾与戴慈盈父母交流,直言孩子是学习黎歌的好苗子,可以考虑“艺考”。
可是,理想与现实交错,父母更愿意孩子专注学习,备战高考,像多数人一样报考大学的热门专业,毕业后“找个好工作”。
对此,戴慈盈有自己的想法,“我觉得学习和兴趣可以平衡,即使以后不读这个专业,也不会放弃这个爱好。”
戴慈盈说,她还是希望以后参加艺考,学习民族声乐,传承黎族文化。“我想考回老家的南昌大学,在更大的舞台唱黎歌,毕业后像老师一样成为一个传承者,让更多人因此了解海南,了解黎族文化。”对于未来,戴慈盈充满期望和畅想。
民族文化的传播与推广
海南昌江矿区中学的黎歌兴趣班,是昌江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的重要举措,也是海南民族文化保护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昌江开拓创新民族教育,分别在昌江思源实验学校、昌江民族中学、昌江矿区中学开设民族特色校本课程,如“竹竿舞”“黎锦技艺”“黎族民歌”等,学生在校即可学习优秀的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传承要从娃娃抓起,随着中华传统文化的伟大复兴,对民族文化寻根问源是必然潮流与趋势。”海南省文联副主席、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蔡葩表示,民歌是民间口头文学的重要载体,是一个民族的心灵史。
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刻不容缓。近年来,海南省贯彻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不断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优秀民族文化的保护力度,相继出台各类政策鼓励民族文化传承。
2019年,海南旅文厅就《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草案)征求意见并开展调研工作;保亭、白沙、陵水相继出台了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今年5月12日,海南印发《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保护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通知》中指出,海南将通过健全黎锦技艺保护机制、开展传承人研修培训、支持高校开设民族织绣专业、开展“海南锦绣世界文化周”、推动黎锦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培育黎锦及文创产业等方式,提升黎锦技艺保护发展水平,实现2023年,黎锦及周边产品开发成为海南自贸港文化名片的目标。
首届沙地军话民歌文艺汇演晚会在昌江举办,民间艺人及群众齐聚一堂,载歌载舞;海南少数民族文化“七个一”采风创作活动走近乐东;“黎风苗韵·绣梦中国”海南琼中黎苗文化时装秀闪耀中国国际时装周……海南各市县多措并举,力图让民族文化和非遗文化在新时代“活起来”,迸发灿烂光辉。
政府顶层设计规划蓝图,民间协会行动助力。海南省文联副主席、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蔡葩介绍,去年以来,作为政府联系民间力量的海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就着力推广民族文化进校园,先是与琼台师范学院共同组建海南崖州民歌文化研究中心,并与音乐研究领域的教授、专家对崖州民歌进行挖掘整理和教学;同时推动海南黎族音乐部落挂牌海南黎族音乐研创展演中心,建立少数民族音乐交流平台,吸引年轻人和教育工作者共同弘扬民族音乐文化。
蔡葩透露,今年,该协会还将在条件成熟的市县建立民间歌谣研究展演中心,加强与高校和中小学的合作,让民歌进校园成为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推手。
“人们通过对民歌的关注,聆听民间歌手唱原汁的民歌,体味它所传达的强烈的情感信息,思考民歌中反映的生活态度,的确能唤醒人们对精神家园重建的渴望,也是树立文化自信的来源,堪称民族文化的瑰宝。”蔡葩认为,文艺工作者一方面要挖掘民族文化,在民歌中汲取营养,还要推进民族文化进校园,为文化传承贡献力量。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报道苏靓/文李昊/图
总策划:韩潮光罗建力
总监制:胡续发敖坤
策划:刘仕利
编导:雷亚平
记者:苏靓
摄像:李昊曹志
剪辑:曹志雷亚平
包装:洪盛伟
文章来源于:http://zhongxue.ljyz.com.cn 中学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