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喜报还挂着,今年崭新的喜报又贴了上去。连续4年,台江县方召镇巫梭村村口公告栏里,已成为村里靓丽“风景”的高考喜报又一次激动着人心。
本科上线率从2016年的22.8%上升到2021年的77.4%,短短数年间,台江民族中学完成了从“差校”到“名校”的转变。
偏远村寨频频飞出“金凤凰”,台江民中上演精彩蝶变,喜人变化的背后是“组团式”教育帮扶迸发的强劲推力。
近年来,在中央、省、州三级组织部门的定点帮扶下,在杭州市、余杭区以及省内外各帮扶单位“组团式”帮扶下,台江县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11个高考孩子8个上本科线
7月,巫梭村村口的公告栏里,高考喜报又“上新”了。
“今年村里11个孩子参加高考,8个上了本科线,这帮孩子还是争气。”人逢喜事精神爽,村支书李光军从早到晚脸上都带着笑,走路都带着风。
饱尝贫困之苦的巫梭村,直到2014年才走出了第一个大学生。就是这样一个偏远的村寨,从2018年开始,每年都有红彤彤的高考喜报在盛夏7月抵达村子。
2018年村里15人参加高考,上线13人;2019年17人参加高考,上线13人;2020年23人参加高考,上线20人。一批又一批的孩子从此展翅飞出大山。
李光军很感慨,“这是了不得的成绩,多走出去一个孩子,就给巫梭多添了一份光荣。”
了不得成绩的背后,源自“组团式”教育帮扶在当地大力推进的学习观念、学习风气之变,以及杭州市派遣来台江县的好校长、好老师们言传身教的辛勤付出。
李光军对一件事记忆犹新:“2018年11月的一天,我正在县医院陪孩子输液。可能是遇到了流感,医院里有很多学生娃。我看见陈立群校长来到医院,他说今天晚自习请假的孩子太多了,不放心过来看看。陈校长看望每一个学生,并向家长仔细询问情况,凌晨两点才回去。看到一个外乡人对我们的孩子这么关心,我就觉得我们的孩子有希望。”
现在,村里篮球场上打球的孩子,讨论得最多是将来要上哪所学校。家长之间互相“攀比”的,是谁家孩子学习更努力。从过去放任不管到现在纷纷带孩子到县城读书,大家教育观念的改变显而易见。
支教团队把“差校”变“名校”
偏远苗寨的变化已广为流传,台江民中的精彩蝶变更为人津津乐道。
台江民中是本地唯一一所普通高中,以前却是当地人口碑中出了名的“差校”。
“差”在哪?有这样几个数据。
2008年和2011年,全校只有一人考上一本;本地90%以上的优质生源外流到其他地区读书;全校每年辍学学生超过100人……
学生混日子,家长无期待,老师无动力……直到台江民中迎来一个人。
2016年,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学军中学原校长陈立群到台江义务支教,担任台江民中校长。陈立群注重制度与情感的结合,一上任就牵头制定了16项管理制度,整顿校风教风,创新教学方法。与此同时,陈立群对学生极为呵护,到学生家里家访,接送、看望、陪伴生病的学生,与学生谈心,为他们加油鼓劲,一举一动都诠释着“大家长”的情怀。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8年,台江民中901名学生参加高考,450人考取本科,高考增量从全州垫底冲到了全州第一,本科上线率从2016年的22.8%上升到2020年的79.3%。与此同时,在杭州市、余杭区等对口帮扶地区、单位的帮助下,学生宿舍、食堂、操场和教室环境全都焕然一新。曾经的“差校”一跃成了大家交口称赞的“名校”。
陈立群结束支教后,2020年8月,杭州第四中学党委副书记、中学化学高级教师蔡毛接过陈立群的接力棒,继续与支教团队一起,为台江民中更美好的未来继续奋斗。
“今年带的高三(18)班,56人有53人上本科线,600分以上6人。”台江民中老师唐性界激动地说,看着学生大踏步上升的成绩,成就感满满。
帮扶从“参与式”到“植入式”转变
苗寨喜报,精彩蝶变,是“组团式”教育帮扶台江的生动呈现和甜蜜果实。
2016年以来,在杭州市、余杭区、浙江大学、东北林大以及贵州轻工学校、贵州护理职业技术学院等帮扶单位“组团式”教育帮扶之下,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聚集台江,台江教育面貌焕然一新。
新,不仅仅体现在校园各项基础设施的完善与更新,更体现在教学理念方式新、管理经验新、学习风气新。
结合台江所需,帮扶城市和学校选派优秀校长、支教团队进驻台江开展教育帮扶。先后引进陈立群、蔡毛、张帆、赵扬到台江担任学校校长,并落实校长管理职权,让优秀校长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和优秀管理经验植入学校和管理全过程,实现帮扶从“参与式”到“植入式”转变。浙江大学、东北林大等91所学校先后选派218名优秀教师到县民族中学、县中等职业学校、县第一中学等学校挂职和支教。
与此同时,用杭州市1000万元帮扶资金实施的2018年—2020年台江县教育综合提升工程,台江县选送教师到杭州跟岗学习约500人次,培训本土教师和学校干部共计2080余人次。
“这几年,跟着杭州的老师学习了很多先进的工作理念和教学方式。同时也感受到了他们的用心与担当。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让我们很受感染。”台江民中英语老师任伟娟说。
不同思想碰撞的火花点燃了激情,也点亮了山乡的希望。在“组团式”教育帮扶合力推动、孕育之下,一支“不会走”的优质本土师资力量初具雏形,教书育人的薪火在莽莽大山中越烧越旺。(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陈丹、余光燕)
责编:潘佳倩(实习)、陈康清)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7月13日,为期两天的2021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落下帷幕。来自78个国家和地区的1800多名嘉宾,围绕“低碳转型绿色发展——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主题,共商推动绿色低碳转型之策,共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
文章来源于:http://zhongxue.ljyz.com.cn 中学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