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好“朋友圈”,教师成长有伴儿
2015年11月03日09:05_来源:中国教育报
小字号
原标题:建好“朋友圈”,教师成长有伴儿
本报通讯员夏茹朱玲玲
周芸婷是江苏省无锡市南长区东林小学一名踏上工作岗位才5年的青年教师。由于大学期间主修的是心理学,初为小学语文教师的她显得困难重重。对自己的高期望和现实的低回报,让小周老师陷入了苦恼。幸运的是,工作第二年,小周老师所属的南长区教育局开始在全区推进“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建设和“结对共建双赢协作体”建设,这给迷茫中的她点亮了一盏明灯。
“朋友圈”一: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
南长区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建设是在原有的“蓝青工程”师徒结对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新型合作形式。学校将骨干教师与发展中教师结成“朋友圈”,通过合作、研讨等多种形式帮助教师改进和完善自身的教学实践。
对于周芸婷这样的新教师来说,“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使她不再是“孤单”的一个人,而是共同体中一个活跃的细胞。她从风格各异的骨干教师身上汲取经验,也从和她一样年轻的教师身上感受对教育的热情。“在这里可以取经,也可以取暖。”周芸婷深有感触地说。
近年来,“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已经发展到校际之间。通过跨校“交朋友”,教师的合作潜力得到了更大的发掘。通德桥小学周玲老师,是南长区品德学科专业发展共同体中的一员。去年,她参加区品德赛课,共同体中的老师与她一起备课、磨课,找素材,做课件。当她从区赛脱颖而出并最终在市赛和省赛获得一等奖的时候,她由衷地感谢自己的团队,认为共同体给她带来了“1+1”远大于“2”的体验和收获。
特级教师工作室是“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建设的又一种形式。2008年底,南长区挂出第一批五个“特级教师工作室”牌子。发展到目前,全区已经拥有20个工作室,160余名教师成为工作室学员。
沁园小学校长李健曾是特级教师张赛琴工作室的一名学员,她说:“在工作室中能更加清楚自己的优势,吸纳他人长处,同时激发更大的发展潜力。”现在她也成为了一名特级教师,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据统计,七年来,有183人次的工作室成员在专业认定中获得了市级新秀、能手、学科带头人的称号。同时,这些学员都在所在学校建立了自己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
今年,“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又有了新的载体——“高峰学科组”。“高峰学科组”建设,是以学科组为单位,以学科组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研修课程建设三项内容为切入点,统筹规划,分层实施,全力推进。引导教师“在研究与实践的过程中提炼学科追求,形成学科认同”被明确写进《南长区中小学“高峰学科组”建设三年发展规划》白皮书。
南长区教育局进修学校副校长赵国防介绍,“高峰学科组”建设是一种新型教研文化和师训文化,将大力推动教育教学向内涵优质发展。
“朋友圈”二:结对共建双赢协作体
如果说,“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是教师之间的“朋友圈”,那么,南长区教育局积极推进“结对共建双赢协作体”建设则是校际之间的“朋友圈”。近年来,南长区开始实施“抱团发展”模式,教育局扮演“月老”角色,为区域内学校牵红线,通过“强强联合”、“强弱结对”、“特色匹配”,校校联动、互补互助、协作共进,实现“优者更优,弱者趋强”,努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机会均等地享受到“公平优质”的教育,实现办好“十分钟优质教育圈”教育理想。
通德桥实验幼儿园是一所公办优质幼儿园,园长周岚表示,“多亏了‘结对共建双赢协作体’的建设,让我们体会到了成为优质园的荣耀。”2008年,已是省首批示范性实验幼儿园的侨谊幼儿园与通德桥实验幼儿园签订结对协议,从管理规范、教育教学研究、队伍建设、园所文化建设等方面开展指导,还分批次派了总务、年级组长、保育员等进园点对点分类帮扶。
现在,发展渐趋成熟的通德桥实验幼儿园也开始发挥辐射作用,与相对薄弱的晨曦幼儿园进行结对,帮扶其更好更快发展。
清名桥中学和侨谊中学从2012年开始结为双赢协作体学校。“协作体就像一个大家庭。”清名桥中学校长黄波说。两所学校除实现理念共享、资源共享、管理共享、成果共享外,还创新了教师“跨校走班”机制,让一部分老师同时在两所学校兼课。
值得一提的是,“结对共建双赢协作体”还打破了幼儿园、小学和中学的界限。通德桥小学和南长实验中学就是这样一种合作模式。每年,两校都会一起开展教研活动。
“这种联系对小升初的衔接起到特别好的过渡作用。”南长实验中学校长杨晓红评价。这两年,两校还就共同感兴趣的“机器人研究”、“创客教育”进行专题合作,有机整合了资源,放大了品牌。今年上半年,两校联合承办全国机器人课堂教学观摩评比活动,获得圆满成功。
文章来源于:http://zhongxue.ljyz.com.cn 中学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