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网大化4月11日讯4月6日至4月8日,“青马向上·山水大化”蹲点式联学联讲活动在广西河池大化瑶族自治县举行,来自浙江大学和中国建设银行的师生青年们前往大化这一“山水宝地”,开展以“新质赋能助力乡村振兴,探索民族地区基层治理”为主题的走访调研,走入壮美瑶山、深入田间地头,在探寻大化振兴的历史脉络中,为大化的新质发展提供青年力量。
“新质赋能乡村振兴”,关键在于“新”字,而何为“新”?围绕今年两会热点中“新质生产力”,浙江大学团委副书记包大为在活动启动仪式上指出,“大化”名字里就藏着“新”,“化”即飞跃,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而“大化”就是一个“创新”“出新”的地方。大化县的高质量发展,就是持续创新的生动过程与写照。
大化县曾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广西极度贫困县,也曾是全国52个挂牌督战的贫困县之一。“一水三用贵如油,洗菜洗脚又喂牛”是当地人民过去生活的真实写照。近年来,大化在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支持下,因地制宜,大胆创新,全县人民已经走上了绿色发展的“共富路”,以焕然一新的面貌续写着乡村振兴征程上的瑶山故事。
青马向上·山水大化启动仪式。
浙大与大化的“双向奔赴”
在瑶山故事中,随处可见浙大的印记。大化县地处宜州区(西迁时为宜山),是浙大“文军长征”的第三站,“求是”校训于此确立,“大不自多,海纳江河”的浙大校歌从此传唱,从那时起,浙大的求是精神就深深烙印在这块土地上。
浙大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从未忘记宜州这“第二故乡”,将浙江的省域现代化经验和优势教育资源共享给大化,“先富带后富”,实现校地的共同发展。自2021年起,经团中央批准,浙江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新设大化瑶族自治县作为第五个支教地,每年选派优秀学生志愿者,发挥桥梁作用、宣传作用和带动作用,努力促进大化县的教育发展与社会进步。
参观西浙江大学西迁纪念馆。
高蔚铭作为研究生支教团大化分团团长已经和小伙伴们在大化生活了近一年:“去年7月,本科毕业之后,我就和小伙伴们一起来到大化,在这大半年的时间里,深刻感受到浙大与广西的深厚情谊。在大化当地领导、同事、朋友的关心支持下,我们在这里向下扎根、向上成长。”
“烟雨墨池浮翠潋,晴岚文笔绘琼英”。在浙江大学西迁宜山纪念馆和浙江大学西迁纪念广场,师生青年们观摩西迁纪念长廊上的壁画,重温八十多年前的西迁故事,感悟杰出校友生生不息的精神伟力。馆中陈列的课程表和一份份教学记录,诉说着浙大学子于炮火的轰击中依然坚持传承“求是”火种的自强故事;一组组描绘浙大师生与宜山人民和谐共处的相片,展现着双方友好团结的互助精神。
“在烽火中锻造的‘西迁精神’与‘求是文脉’依然是浙大人传承发扬的精神内核,通过这次蹲点研学,我们共同探索新时代如何传承发扬西迁精神与求是精神,接续浙大与大化双向奔赴的故事。”浙江大学“青马向上”宣讲团成员陈扬说。
走出基层治理与产业振兴的“自家路”
切实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必须坚持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一体化推进。在大化,基层治理与产业振兴共同发力,成为了乡村全面振兴路上的“发动机”。
大化瑶族自治县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应该如何发挥少数民族基层治理优势,助推乡村振兴?带着这样的疑问,师生青年们走进贡川乡清坡村和贡川乡司法所展开了走访调研。
清坡村座谈。
在与清坡村两委班子进行座谈交流中,师生青年们了解到,在这儿,村民们通过定期召开全民大会,共同制定了村规民约,让基层治理成为“自家事”;还设置了“积分超市”,守村规民约、做好人好事都可以获得积分,积分累积后可以兑换生活用品,既满足了村民的生活需求,也点燃了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热情。
在当地司法所,所长覃勇提到,为了提高办案效率,自己会制作“案例简报”,提供给有需求村民,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每次调解的时候,覃勇还会和同事轮流录制调解的过程,只要不涉及隐私,就会将其送到电视台报道,通过电视新闻进行普法,反响强烈。
走访贡川乡司法所。
在提及村里的各项情况时,清坡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主任韦良高如数家珍。“我们作为党员干部,要时刻为群众着想。”每当村民遇到矛盾纠纷和困难时,他都会带着村干部奔赴前线、挺身而出。“只有脚下沾泥土、肩上扛责任,才是合格的党员干部,才对得起老百姓的信任。”
产业发展与基层治理是乡村振兴的一体两面。如何带着村民增收致富?在龙口村七百弄鸡养殖基地、达吽小镇与将军故里丹桂村,师生青年们发现了大化实现产业振兴的三条路。
调研七百弄养鸡场。
七百弄曾被称为“最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而今,在当地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七百弄冰冻鸡实现了订单农业,打通从农场到餐桌的供应链,成功走出大化、走上全国人民的餐桌,一条“鸡鸣致富路”走得稳稳当当。当摸着一颗颗热乎的鸡蛋,抱起那么大一只毛色鲜亮的公鸡,师生青年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七百弄鸡养殖场热腾腾的产业价值与当地村民满满的幸福感。
调研达吽小镇。
走进达吽小镇,一条“扶贫搬迁路”跃然眼前,丰富的业态,繁荣的经济,让搬迁过来的老百姓有事做,才能在致富路上走得更远。小镇随处可见穿着民族服饰的小朋友,为三月三的舞蹈表演“C”位出道做准备的“阿姨团”,在楼下乘凉的爷爷奶奶……团结和睦、共同发展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大化实现为真实、具体、热烈的美好生活,投射出各族人民凝心聚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的影像。
调研组在达吽小镇与当地群众跳起民族舞。
县城另一边,丹桂村已成为乡村振兴的典范,走出了一条“红色文旅路”。先完善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再扶持建设设施农业,发展数字乡村,培育村级农文旅公司……一步一个脚印,丹桂村从“形”“实”“魂”各方面打造了“红旅融合”示范村。“村里的环境越来越美,村民们的生活也越过越幸福了。”一位当地的村民这么说。
蹲点式宣讲“有理有据也有情”
“蹲下来”才能“讲进去”,如何将鲜活的走访体验融入宣讲实践,更好地展现“麻雀解剖式”调研成果,是宣讲调研团共同思考的难题。
次日一早,师生青年们驱车一同前往红旅融合示范村、将军故里丹桂村。一曲《山歌好比春江水》迅速活络了场子,抓住了共同参与结营仪式的当地村民的注意力。“在广西,山歌是最具民族特色的文化符号;不仅是山歌好比春江水,我们与瑶乡人民之间情谊也好比春江水,生生不息,延绵不断。”浙江大学“青马向上”宣讲团成员马宁说,“我们与瑶乡是紧密连接的共同体,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调研丹桂村。
大化脱贫摘帽,翻开乡村振兴征程上的时代新篇,离不开教育与基建的共同发力。那么,在乡村振兴中,教育和基建究竟谁更优先?在回顾大化的振兴之路时,青年们产生了这样的疑问。带着疑问,浙大青年与建行青年们组建辩论队,就“教育/基建是乡村振兴的优先考量”开展了引经据典、你来我往的激烈辩论。
浙江大学20级本科生黄鑫媛即将作为第二十六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前往大化开展志愿服务,作为正方二辩,她结合自身经历指出:“教育是人才队伍建设的根本,是有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利器,浙江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每年选派优秀学子前往大化,正是希望发挥教育的作用,带动更多人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
紧接着,调研小队紧紧围绕“新时代如何传承‘西迁精神’与‘求是文脉’?”“少数民族怎样更好地实现基层治理?”“如何依托大化的壮美山水走好‘文旅共富’路?”这三个问题展开了鲜活生动的宣讲,青年们言之有物,宣讲内容“有理有据也有情”。
总结仪式辩论。
“师生青年们持续发力、持续作为,不仅为大化的高质量跨越式绿色发展提供了青年理论,也在联学联讲中增强了自身的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浙江大学“青马向上”宣讲团负责人何可说。
在实地学习中深化体会、在调查研究中加深感悟,此次蹲点式联学联讲活动是校企地协同发力、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生动案例。调研队成员中,有的仍在校学习,有的已在职场初显身手,青年们发挥自身优势,为青年赋能乡村振兴提供了多方位的视角。
“这次蹲点联学联讲让我有机会从理论层面思考大化作为民族地区如何走出一条共同富裕的乡村振兴路,”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张翼说,“我作为一名支教老师,将继续站好三尺讲坛,为大化的孩子们带去知识与梦想。”
除蹲点式联学联讲外,中国建设银行与浙江大学文学院、浙江大学第二十五届研究生支教团联合捐赠了价值三千余元的图书,为瑶山学子的求学梦添砖加瓦。“很高兴能和浙江大学的师生青年们共同参与此次活动,为大化的经济社会发展助力,共同推动校地企合作向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迈进。”中国建设银行浙江省分行团委书记单超说。
“本次活动是高校、银行、地方青年担当作为的生动诠释,希望我们能延续校地情谊,深化校企地三方合作,共同为大化发展的美好明天而努力。”县委常委、县人民政府副县长覃丹革说。(陈扬马宁顾继祥/文冯誉樊红雨徐振皓陈玥元/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