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教师评价。学校通过“自主+集中”“传授+解惑”“线上+线下”的多种形式为路径打造学习共同体。邀请各级各类专家,为教师提供专业指导,通过多项课题的推进、多项课题的开发、理论书籍的阅读、全员培训、实施“青蓝结对”工程、开展专家教育讲座等措施,促进教师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学校科学制定评价标准,坚持评价主体多元化和评价方式多样化,使评价成为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的交互式活动。
二、学校学科育人举措和成效
1、以“学生思政”为核心点,知识教育与思政教育全融合
一方面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道德思维和道德评价能力及自我教育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另一方面能让学生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树立文化自信自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成长为怀仁、讲义、遵礼、明智、守信的新时代好少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将理想信念、道德情感、品德修养和爱国情怀装进头脑,融人思想,成长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以“教师思政”为关键点,立德修身与教书育人真合一
学校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推动教师从“学业导师”向“学业+人生导师”转变。学校坚持正确方向,突出思想铸魂,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教师头脑,组织教师开展系统化、常态化学习和培训;健全师德规范体系,明确教师职业行为规范,划定职业行为底线,明确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目标方向、工作举措;坚持德法并举,不断健全师德教育宣传、考核监督、奖励惩处工作长效机制,突出以德育德,充分发挥典型引领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
3.以“思政活动”为聚力点,文化育人与实践育人共引领
为了传承和弘扬红色精神,学校开展了“永志不忘的‘国家记忆’——打卡红色地标,争做时代新人”的活动。少先队员深挖红色地域资源,在业余时间搜集资料,绘制了一幅“红色地图”,走访了扬州烈士陵园、江上青故居等红色地标。围绕大思政主题,学校举办了“红孩子唱红色主题歌”“红孩子演红故事”“红孩子诵红色诗”“红孩子穿红军服”“红孩子吃红军饭”“红孩子绘红军路”等“育西最美红孩子”一系列活动。“打卡红色地标,争做时代新人”“育西‘讲文明树新风’原创文明公益广告”“致敬最可爱的人”三大活动被广泛报道。“周之骧中队”被评为江苏省英雄中队。
4.以“多元评价”为支撑点,文化滋养与思政教育同向行
学校建立了体现大思政时代精神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五人”教育体系,用“天理良心,慈善爱人(仁)”“忠义家国,正直助人(义)”“谦和礼让,恭友敬人(礼)”“明辨是非,智慧识人(智)”“守约践诺,诚信立人(信)”,来定义新时代和符合学校特色的“仁义礼智信”。“五人”教育体系已经深度融入学校的德育评价体系,得到广大师生和家长的认可,在区域内有相当影响力和美誉度。
学校先后荣获“教育部全国家庭教育创新实践基地”“全国‘童心向党爱创未来’少儿主题教育活动获优秀集体奖”“新时代江苏省家教家风实践基地”“江苏省首批师德师风建设宣传先进单位”和扬州市“慈善文化进校园示范校”“优秀志愿团队”“扬州市少先队工作先进集体”等称号。学校2个中队被评为省级“英雄中队”,20位学生被评为江苏省好少年,各级各类德育活动奖项200多项。
学校充分利用中国家庭教育博物馆等场馆开展面向公众的大思政教育探索。《家校共育为核心的幸福教育生态建设》立项为2021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
2022年江苏省中小学
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
扬州市邗江区第一中学
扬州市邗江区第一中学以《中小学生心理指导纲要》为指导,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将其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贯穿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全过程,渗透在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不断健全,心理咨询平台逐步规范,学校、家庭、社会互助式心理健康教育网络逐步完善。学校坚持以”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为目标,培养'人格健全、品质优良'的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为他们健康成长和幸福人生奠定基础。
一、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
1.制定学校规划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之中,制定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规划,每个学期或学年均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
2.健全工作机制、成立工作机构建立在校长领导下,以班主任和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骨干,全体教职工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让所有班主任做兼职心理老师。
3.学校建立心理辅导场所学校设立团体辅导室、等设备设施,能满足学校学生的基本心理辅导的需要。
二、优化心理健康教育举措
1.重视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班级文化、校园文化突出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开展“心理健康月系列活动”,利用学校微信公众号、宣传橱窗、黑板报等校园媒介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使全体师生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让师生们共同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去。
2.定期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时刻关注学生心理发展变化。针对不同的年级进行不同主题的心理讲座,例如:开学时进行入学适应性教育、生涯规划指导,学期中进行学习方法指导、情绪管理、生命教育,每年五月对高三学生进行高考考前心理辅导。
3.关注特殊学生,开展个别咨询。一是关注由班主任发现的一些心理异常的学生;二是关注由学生或科任教师发现的一些心理异常的学生;学校要求班主任,科任老师多关注这些极少数学生,采用积极引导,个别咨询,使这些孩子的心理能够得到矫正,重新扬起前进的风帆。
4.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促进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紧密结合。通过大课间、运动会等各种活动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从而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5.开展多样化的心理辅导。学校心理辅导的主要任务是:面向全体学生,开展预防性、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少数有心理困扰或障得的学生,给予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对于极少数有严重心理疾患的学生,能及时识别并转介到专门机构和医疗部门。根据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的主要任务,在开展心理辅导活动中应主要采用团体辅导和个体咨询相结合的方式。
6.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主阵地。通过坚持经常的、形式灵活多样的校本研训活动,使任课教师达成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共识。在备课时,要着力挖掘“心育“的因素;在课堂上,适时渗透“心育“的内容;在方法上,积极采用激励性评价机制,竭力帮助学生达成或接近”心育'的目标。从而使各层次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体验成功感、喜悦感,不断增强学习欲望和学习信心。
7.密切联系家长,搭建家校桥梁,建立家校共育的育人环境,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班主任及时与家长沟通,利用班级QQ群或家长微信群、学校微信公众号传递信息,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了解和掌握孩子成长的特点、规律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加强亲子沟通,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以积极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影响孩子。
8.在关注学生心理状态的同时,不忘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状态。选派老师进行专业的心理健康培训,定期为全体教师进行心理健康知识专题培训。
9.学校心理咨询室设在图书馆三楼,设有团体辅导室,个体咨询室,沙盘室,宣泄室等功能室,长期对学生开放。每次咨询过后心理老师都会对学生的案例进行详尽的记录,有利于对案例的回顾,以及对学生的近况跟踪和对比。
三、打造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1.强化心辅委员队伍建设。每班设立一名心辅委员,每学年重新选举一次委员上岗前接受一定的培训,培训上岗,接下来每月培训一次,主要内容有:心辅委员向心理老师汇报本月的工作、本班学生本月的心理状况等;接受心理老师培训,主动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并向班级学生传达学校心育工作内容以及宣传心育知识等,达到自助助人,自我提高。
2.突出级段心辅课程建设。每个年级段都有不同的重点工作,如高一新生的适应性辅导、生涯规划指导、考试焦虑和升学辅导等,都是以心理课程为依托,以心理活动促学生健康成长的。上好每一节心理课,精心组织每一次活动。在课程的依托下,各年级精彩纷呈的活动,是学生实践心育知识的主战场,是学生获得体验、感悟,并在体验和感悟中成长。如学生在相关的适应性课程基础上,开展以“心理游戏”、“心理知识”大赛为主的活动,共同促进学生的适应性能力提高;开展减压系列活动。
3.完善学校心理测评系统,进一步加强师生发展指导中心的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利用心理健康教育阵地进行辅助教育。
4.完善问题筛查和提早介入工作工作制度。利用心理测验,结合学生的平时表现(各班主任老师和任课老师的观察等)以及家庭的状况等,对问题学生或很可能会产生问题的学生进行筛查,及时介入进行预防性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