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生命、转移群众,在最艰难、最危险、最紧迫的现场,人武部官兵和抗震大军一道,用忠诚和智慧,用热血和汗水,打赢了一场又一场硬仗。
那一刻,师德在校园闪光
雅安市名山区第一中学校长赵荣博
4月20日,是雅安市中学生运动会在我校举行的第二天,运动会开始前,学生都在上课。8点02分,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灾难降临。
此时,正在高一·三班上课的高玉华老师一边呼喊“地震了,不要惊慌,快跑!”一边疏散学生,直到最后一名学生离开,老师才跑出教室。高二·十班班主任陈萍为了给学生让出更宽的通道,一手扶着讲桌,一手撑在旁边的课桌上。正在二楼办公室批改作业的李长炳老师冲上三楼,查看了所有教室,确认没有学生才跑下楼。
5分钟内,全校学生撤离到安全区域,2400名学生全部平安。学校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教职工,成立了学生安置、后勤保障、心理抚慰、灾情统计四个组,紧急开展抗震救灾工作。
陈明英老师帮助学生联系家人,李永艳老师就像对待自己女儿一样,把害怕哭泣的学生揽在怀里,有7个月身孕的董晓明老师主动要求参加抗震救灾工作。为不耽误高三学生冲刺高考,全校教职工一边抗震救灾,一边上课。他们搬运桌凳、打扫卫生、布置教室、联系异地教学点……
4月23日,高三学生顺利复课;4月27日,高一、高二学生在异地教学点全面复课。为保证异地复课学生的安全,老师们每天护送学生往返在学校和异地教学点之间。家长们感动地说:“把孩子交给你们,我们很放心!”
“孤岛”中带领群众奋起自救
宝兴县穆坪镇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杨明申
4月20日早上,地震发生后,我向镇政府跑。得知烈士陵园垮方,工人可能被埋,我跟镇上干部一起跑到那儿。我们徒手刨土石,顾不得手被石块棱角划破,血浸湿泥土,救出7名受伤群众,背的背,抬的抬,把伤员送到县医院。
之后,镇党委在青衣源桥上召开了最短的一次党委扩大会,成立穆坪镇抗震救灾指挥部。“组织党员干部进村入户,救人!”这是指挥部下达的第一道命令。
得知边远的顺江村、苟山村、新民村音讯全无,交通中断,我和另外2名党员干部决定从对岸翻山过去。一路上,大家你拖我拽,躲过飞石、冒着余震,在中午1点半到达顺江村新磨坊组。该组80%房屋垮塌,无人员伤亡,只有两个重伤员。我们自制担架将伤员送去救治,将顺江村、苟山村300多名群众转移安置到安全地带。下午5点半左右,我们赶回指挥部,接到老关口塌方点增援命令后又匆匆赶去,疏散安置完群众已是晚上8点。返回城区后,我们与其他干部对危房进行排查,挨家挨户搜救伤员和滞留人员。
经过36小时连续搜救,我们从危房中救出128名受伤人员,转移安置1.5万余名群众,没有1名群众因余震和次生灾害伤亡。广大党员以实际行动,履行了入党誓言,展现了“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的风采。
警民携手共克时艰
芦山县公安局芦阳派出所所长孟俊蓉
地震发生时,我正在100多公里外的汉源县。我立即用手机联系同事,打不通,便赶紧奔回芦山。
两小时后,我回到芦山。得知东小街有位老人困在危楼中,我冲到楼上找到老人。不管我如何劝,这位80多岁的老人就是不动,说要守着家。我急了,背着老人就跑离危险区域。晚上10点又接到消息,北街原卫生防疫站旁边楼房3楼上有两位老人被困。由于电力没恢复,全城漆黑,我和同事摸索着绕开楼梯间垮塌墙体,将被困老人送到安置点。回到派出所,我才想起一整天没喝一口水、没吃一口饭。
4月20日这天,我们所民警救出遇险被困群众20余人,疏散群众3000余人,抢救财物价值40余万元,帮助安置受灾群众120多户、300多人。
震后几天,我们安排警力在灾民安置点和城区开展密集巡逻防控,并为群众搭建帐篷。整天奔波在安置点、社区、派出所,女儿在电话中要求我去陪伴,我只能拒绝。5月2日,收到女儿的短信,我流泪了:妈妈,我恨你无情,但我理解你,长大后,我也要成为你这样的好警察,在灾难面前冲锋陷阵……
见证:芦山地震中的“中国力量”
四川广播电视台记者殷江
地震将我从梦中惊醒,作为一名记者,我第一反应是:到灾区去!穿上衣服,冲出家门,我和同事坐上赶往灾区的采访车。我一边开车,一边和同事第一时间把“成雅高速路通畅”、“建议社会车辆避让救援车辆”、“抢险救援队伍已经出发”等一条条新闻发布出去。
11时40分,我们到达震中芦山县龙门乡后,便投入灾情和救援报道中,及时将龙门乡的情况向社会发布。当日中午,我徒步到重灾区宝盛乡采访,记录下省领导一线指挥、村民与战士的军民鱼水情。下午5点多,回到龙门乡指挥部时,碰到李克强总理正在召开现场办公会。得知我采访归来,总理向我询问了当地灾情,并通过我手中的录音笔,向灾区群众加油鼓劲。
第二天,我和同事陈超前往“水电路、通讯”中断的孤岛宝兴。到宝兴40多公里的路,需徒步前行,一路上余震不断、塌方不断、碎石不断,我们经过6小时跋涉,终于到达县城。我拖着发高烧的身体,奔波在居民安置点、抢险救援现场进行采访报道,及时准确向外界传播介绍“孤岛”情况,成为应急广播最前沿的“移动电台”。
当我从宝兴返回芦山,看到路被抢通,看到生命线上来往的救援车辆时,我哭了。
芦山在见证,四川在见证,中国在见证,我们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梁涛美本报记者张岚整理